党委宣传部  主办
     您的位置...
焦点新闻
 
 
 
 
 
 
 
 
 
背影与心桥
时间:2025-06-13 16:50:55   来源:党委宣传部

六月暑气蒸腾,父亲节悄然而至。旧时常谈“父爱如山”,这亘古的命题,年复一年,竟让节日的表达添了陈套感,反不如儿时稚拙的真情流露。立于少年与中年的门槛之交,我们悄然转动灵魂的棱镜,重新调焦投向父亲的目光——这凝视本身,已远胜于任何节日的祝词。

中国文学里的父亲,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模样。朱自清《背影》中攀爬月台的蹒跚身躯,无疑是百年父爱最经典的缩影。然而,父亲的温度与姿态,远不止于此。它或许是向迅笔下,那位识字不多却向儿子寄出满纸错字、情意切切的家书,到大城市看病为省钱几次三番想要去住二三十块小旅馆的患癌父亲;是老舍之子舒乙记忆中,爱花成癖、幽默风趣,与子女平等相处,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慈父身影;亦是镜头捕捉下,“重庆棒棒”冉光辉十年间的生命奔流——当年“手牵幼子”谋生的肩膀,十年后镜头定格,那仰望的孩童已长成挺拔白杨,与父亲并肩立于人生的旷野。

我们曾仰望父亲如“超人”,无所不能;亦曾在叛逆的激流中,视其为需要挣脱的“权威”或“落伍者”。直到离家远行,距离竟意外赠予我们一座冷静的观察台,一面清晰的反思镜。心智渐趋成熟之际,我们方始领悟:父亲不仅是父亲。他是儿子,是丈夫,是兄弟,是职场中奋斗的一员,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好烦忧、有复杂情感的生命个体。那曾翱翔天际的“超人”,原来终将着陆,他的身躯平凡而微热,却因此更显真实可亲。

犹记高中放学,总习惯将沉甸甸的书包抛向父亲肩头。两人走在归家路上,路灯将身影拉长又叠印,一同踩碎秋叶的脆响,踏过冬雪的寂静。如今离家求学,归家之际,父亲的手依然会无比自然地伸向那塞得鼓鼓囊囊的行李箱,轻松提起,仿佛擎起一座小山。那刻,他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拥有解决一切难题的终极答案。这手中的行李,曾是他超能力的具现,却也微妙地成了连接与疏离的纽带。

在一次次的归家与离家的循环往复里,缝隙悄然显现。机场送别时,父亲会隔着安检口久久眺望。我往前走,他的身影在喧嚣人潮中越来越小,但那目光中的担忧与不舍,无论相隔多远都清晰可感。凝神细看,淹没他的那片人潮,不知都是谁的父亲,又承载着多少相似的牵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并肩”并非仅是物理空间的比肩而立,更是心灵地平线的交汇。我开始尝试,在他习惯性接过重物前,先一步伸出手分担;在他沉默的关切后,主动分享生活的点滴。尝试理解他未曾言说的压力,如同他当年理解我的懵懂任性。

父爱如山色,静默恒久,以脊梁撑起我们仰望的星空;我愿为月光,温柔长伴,以清辉抚慰他风霜的刻痕。父亲节,便是这山月相望的永恒仪典。从仰望背影的孺慕,到并肩同行的领悟,这跨越血脉长河的对望,无声却最为深邃。当理解取代了仰望,当分担融化了沉默,心桥之上,光暖长存。

(戴梓涵系文学院秘书学专业2022级8班学生,廖肖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4级7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戴梓涵 廖肖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

 
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