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潘宗朕,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21级物理学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成绩优异,累计获得学校特等奖学金1次、一等奖学金1次、二等奖学金3次,并荣获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二等奖、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竞赛奖项。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毕业生”“自强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现已保送直博浙江大学。
当“保研焦虑”弥漫校园,潘宗朕的经历如同一泓清泉,映照出一条踏实而充满韧性的进阶之路。他并非天赋异禀, 从初入学的摸索到成功斩获浙江大学直博资格,他用三年时光,以热爱为帆,以耐心为桨,在学海与科研的浪潮中,一步步驶向理想的彼岸。他的故事,为学弟学妹点亮了一盏关于坚持与方法的明灯。
学业之道:从混沌到澄明
优异的学业成绩是潘宗朕保研的基石,而强大的驱动力则源于对物理的热爱。他坦言,沉浸于物理世界的逻辑与奥秘,用自己的方式拆解、重构知识,那份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千金难换。
然而,通往优秀的道路并非坦途。初入大学,他也曾陷入“埋头苦读却事倍功半”的困境。大一时,不分主次、贪多求全的学习方法,让他虽付出努力,却仅收获学习三等奖学金。迷茫没有让他止步。大二,他调整策略,聚焦课上例题与课后习题,尝试构建物理模型以融会贯通,成绩稳步提升,获得二等奖学金。到了大三,他已然掌握“厚书读薄”的智慧:几张白纸,凝练章节精髓,预测核心考点。这看似简单的方法,如同拨云见日,助他一举摘得一等奖学金。
回顾学业精进之路,潘宗朕总结道:热爱点燃激情,耐心抵御枯燥,而策略性的抓重点、懂变通与勤反思,则是将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关键,最终指向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进阶之路:在寂寞中厚积,于科研中突破
竞赛与科研,是潘宗朕履历上闪亮的篇章,更是推免路上重要的能力证明。
他坦言,最初接触竞赛科研,并非全凭热爱,更多是面对未知的探索。支撑他走下去的,是那份将“不熟悉”逐渐转化为“浓厚兴趣”的耐心。在竞赛的思维碰撞中,他享受过程,体悟不同学科间的隐秘联系;在科研的求索中,他沉醉于创造独特见解的满足感。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大一的他,在数学建模、物理实验竞赛中屡屡折戟,或止步校赛,或仅获参与。这些挫折并未浇灭他的热情,反而成为积累的起点。大二担任学院CUPT团队队长,他肩负起三大赛事的重任。无数个周末与假日,他埋首文献,研习经验,总结不足,摹写佳作。这段“沉潜”的岁月,默默沉淀,积蓄力量。一年半的厚积,终迎薄发——接连斩获三项国家级竞赛奖项。潘宗朕的经历印证:大学时光,需要耐得住积累的寂寞,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淬炼,方能迎来突破的惊雷。
科研征程的开启,则始于一次勇敢的尝试。性格内敛的他,为了叩响学术之门,在短信编辑界面踌躇整日后,终于发出了那条联系导师的信息。在郑一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从研读导师既往研究成果着手,最终独立完成创新性研究,孕育出属于自己的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回望这段旅程,他庆幸当初的勇气,更珍视那份在挑战中坚持到底、夯实硬实力的过程。
实战淬炼:反思中成长,从容中折桂
夏令营与预推免,是推免路上的终极考验。潘宗朕选择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作为目标。
首战北大,铩羽而归。面试的教训深刻:他精心准备的专业课知识并非考官重点,论文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不足使其措手不及;英文翻译环节的短板也未能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转战北师大,逆风翻盘。吸取北大教训,他调整策略,着重强化研究领域深度。面试虽有小波折——英文自我介绍因紧张略有卡顿,专业提问中甚至遗忘了基础公式——但他凭借扎实的物理直觉现场冷静推导演绎,其应变能力与扎实功底反而赢得考官认可,最终获得“优秀营员”。
终局浙大,从容折桂。带着前两站的经验与反思,潘宗朕信心倍增。笔试面对陌生题型,他依托竞赛锤炼的物理图像理解与扎实原理功底,从容拆解。面试环节,流利的英文自我介绍和对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答,展现了他充分的准备与清晰的思路,最终成功将浙江大学的“优秀营员”资格收入囊中。
这场贯穿暑期的淬炼之旅,虽有失意,却更彰显了潘宗朕的韧性与成长。他坦言,关键在于保持乐观心态,及时复盘调整,方能于峰回路转处,觅得柳暗花明。
大学四年,弹指一瞬,亦是岁月长河中沉淀热爱、磨砺心性的重要刻度。潘宗朕用他的故事诠释:成功并非偶然,它属于那些在热爱指引下,甘于沉潜、勇于突破、善于反思的跋涉者。从懵懂新生到保送直博浙大,他的进阶之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夜积累中,厚积薄发,最终叩响梦想之门。他的经历,如同一份详实的“闯关地图”,为学弟学妹们照亮前行的方向,也传递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生,是一场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壮丽旅程!
作者:张赟 摄影:受访者供图 审核:廖磊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