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5日,一声“我爱我,给心理一片晴空!”的激昂呐喊,为第一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师大的盛大开场拉开了序幕。2004年,团中央和教育部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25”谐音“我爱我”,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谐音,更是对大学生群体的深情呼唤——唯有先学会关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积蓄足够的能量去温暖他人。
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5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蓝皮书总报告|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显示,18-24岁青年群体的抑郁水平达到峰值。回顾基础教育阶段,那时大家普遍将学业成绩视为重中之重,心理健康问题则常被忽视。正因如此,部分同学带着未解决的心理和人际交往问题步入大学。大学是个全新且更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环境,面对这样的变化,他们难以迅速融入集体,进而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谴责。再加上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许多同学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同时,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社交媒体上“同龄人压力”的冲击,从而催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我爱我”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从思想觉醒迈向实际行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上满是保研学霸分享的经验、竞赛达人的获奖瞬间,以及实习精英展现的职场风采,这些内容让不少同学陷入“向上比较”的漩涡,不断否定自己。而5月25日心理健康日的设立,就像一阵春风,温柔地拂过我们的心灵。真正的自我成长,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同树木扎根土壤,专注于提升自我。我们不应执着于与他人比较,而是要关注自身的每一点进步,用包容的心态拥抱生活。
为了更好地呵护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参与学校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情绪管理、压力调节等知识,构建起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体系。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熬夜赶作业、三餐不规律已成日常,但真正的自爱,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一方面,我们要养成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习惯,还可以学习一些养生小妙招,让身心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拓展社交圈子,主动与亲朋好友分享生活点滴与情绪,获取情感支持。此外,我们也要勇敢打破“孤岛心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朋辈互助社团以及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等资源。记住,求助是一种智慧,主动寻求帮助,恰恰是关爱自己的重要体现。
学校一直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育人的核心环节,巧妙运用五育融合,让心理教育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途径和手段,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以“3.25、5.25、9.21、10.10”等全程化、全链条心理健康节为抓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智力游戏活动、体育运动项目、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与心理育人相互嵌套、共融共促,多途径、多方位、多场域丰富学生心理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心理育人氛围,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我爱我”不应只是五月的一句口号,而应化作365天的生命实践。当我们停止用他人的人生进度条丈量自己,学会在专业书籍里寻找智慧,在操场跑道上释放压力,在心理情景剧中照见自我,成长的年轮便悄然扩展。让我们以这个五月为起点,在自我关怀中积蓄破土的力量,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心灵的晴空下健康成长。
(向虹静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2班学生,任思潼系法学院法学专业2024级2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向虹静 任思潼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