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浩瀚星河中的点点星尘,悬浮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而我们皆是在此河畔掬水而饮的旅人。当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的曙光跃出地平线,那些沉睡在字里行间的灵魂仿佛被轻轻唤醒,开始微微颤动。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肩负的使命愈发重大而深远。在这里,人类文明的基因以书本为载体,在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中接力传承,生生不息。
阅读,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氧气,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命脉。它不仅是一场精神的修行,更是思维智慧的锻造之旅。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我们得以与古往今来伟大的灵魂展开深入对话。那些承载着智慧的泛黄典籍,终将在某个时刻,帮助我们完成从被动阅读到终身热爱阅读的华丽蜕变。书籍宛如最耐心的向导,带着晨露般的温柔,引领我们穿越认知的重重迷雾,构建起系统的知识大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我们在信息的惊涛骇浪中,始终能驾驭一叶清醒的扁舟,不被轻易裹挟。
阅读,更是文明传承的薪火,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无数个翻动书页的瞬间,人类文明的火种得以代代相传。不同文字所承载的共同思想,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起原本疏离的个体。当无数灵魂被同一段文字触动心弦,那些铅字便化作最温暖的粘合剂,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与进步,助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当前校园阅读生态呈现出鲜明的“双面性”。一方面,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各类阅读活动精彩纷呈,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日益高涨;另一方面,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现象却大行其道,深度阅读愈发稀缺。走进图书馆或自习室,常常能看到这样“割裂”的画面:书架前,有人专注地做着读书笔记;座位上,却有人沉浸在短视频的世界里。碎片化阅读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刷了几十条段子,却留不下任何深刻观点;浏览了无数推文,也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但值得欣慰的是,图书馆经典图书借阅区里,那些被反复翻阅、略显陈旧的书籍,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深度阅读的独特魅力。当我们真正沉浸于一本好书时,那种思维碰撞带来的愉悦,是短视频无法给予的。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知识与娱乐的天平上,我们是否放错了砝码?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不妨暂且放下手机,走进图书馆,邂逅一本能让时光静止的好书。因为有些成长,唯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阅读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呢?
学校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始终把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据悉,今年学校的读书月活动包括“寻词·书间星海”“花笺·书香筑梦”“书影·共话流年”“文阅·携院共享”“拾页·行拓星河”“墨耕·书韵流芳”共6项子活动,以及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主办的“阅己·阅读马拉松”“趣学·电子资源微视频大赛”“阅心·与大咖面对面”3类特色活动。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阅读,学校定期还会评选图书馆借阅标兵、阅读之星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学生积极阅读。
除了学校的努力,同学们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比如制定个人阅读计划,合理规划时间,努力提升阅读的数量与深度,并踊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分享阅读体验,不仅能丰富知识储备,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双向互动氛围。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当晨读的身影映在图书馆的窗前,当夜灯下的笔记连成思想的轨迹,阅读早已超越获取知识的层面,成为青春生命的成长仪式。让我们以书为舟,在信息洪流中守护思想的灯塔;以读为翼,在数字原野上开辟精神的绿洲——这或许是对“书香校园”最生动的诠释。
(陈雨系法学院法学专业2022级3班学生,胡锦桐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4级12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陈雨 胡锦桐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