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国家安全已超越传统的军事与政治范畴,成为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网络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概念。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十周年,4月15日,我们也将迎来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承载着深远意义,旨在唤醒全体国民心底对国家安全的重视,激发民众守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凝聚起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力量,共同筑牢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防线。
承载着知识传承与价值塑造使命的现代校园,恰似国家安全防线的战略要冲。这里是人才的摇篮,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熔铸,锻造出既具专业素养又胸怀报国之志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构筑起科技长城。这里是创新的策源地,从网络安全实验室的攻防演练到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疫苗研发,高校科研始终在守护国家安全的科技制高点。这里更是精神基因库,五千年的文化血脉通过典籍研读、非遗传承得以赓续,为国家安全铸就坚不可摧的文化盾牌。
然而,置身百年变局的惊涛骇浪,校园这艘承载民族未来的航船也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信息安全、学术技术保护等多重风浪的考验。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暗流汹涌: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试图侵蚀文化根基,极端思想的毒蔓企图攀附青春枝干,网络空间的认知战持续冲击价值堤坝。数字空间的攻防战日趋白热化:境外黑客的触角不断试探关键数据节点,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悄然消解理性思维,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认知迷雾混淆是非边界。科技领域的争夺战更趋激烈:跨国学术交流中暗藏技术虹吸陷阱,国际合作项目里潜伏知识产权暗战,“学术自由”面纱下涌动核心技术流失的危机。
青年,恰似初升朝阳,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却因阅历尚浅,易受不良思想蛊惑。我们要磨砺敏锐的辨别力,时刻警惕那些披着“学术自由”“文化交流”华美外衣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不被其迷惑;在网络世界遨游时,严守言行底线,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守护清朗网络空间;在参与涉外合作项目时,始终心怀国家利益,时刻保持警惕,全力保护科研成果,杜绝核心技术泄露风险。
国家安全保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是守卫者,而青年学子正是这场国家保卫战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让我们以科学知识为坚不可摧的盾牌,抵御风险侵袭;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锋利无比的长矛,精准出击、破除挑战。在中华民族这片历经沧桑却始终生生不息的广袤沃土上,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共同筑起捍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宋晓优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1班学生,陈雨系法学院法学专业2022级3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宋晓优 陈雨系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