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  主办
 
雨润根脉 清明新生
时间:2025-04-02 15:35:48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当柳色渐染新绿,杏花微雨时节,清明便带着千年文明的温度,如约而至。这个凝结着生命密码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独以人文气象称世,恰似文明年轮中镌刻着哲思的刻度。

溯源清明,可见气节照古今的文明刻度。寒食火熄处飘散的青烟,裹挟着春秋时期一段关于气节与生命的壮歌。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忠贞,功成身退的淡泊,终在绵山火海中淬炼出“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血书绝笔。这七个浸透忠魂的字符,将清正廉明的精神基因注入清明肌理,使对先人的追思跨越宗族藩篱,升华为对精神风骨的集体礼敬。正如《左传》所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祭扫的袅袅青烟里,升腾的正是文明传承的庄严仪式。

细察清明,可悟天人合一的哲学图谱。当指尖拂过碑石的温度,当新柳轻摇在祖茔之畔,中国人特有的生命哲思便在泥土与春芽间流转。江南茶山采茶女的竹篓盛满春讯,黄土高原的寒燕面塑蒸腾着春意,孩童柳冠下的嬉闹应和着《东京梦华录》“家家柳插门楣”的古韵。这些散落大地的清明符号,恰似《礼记》“礼,时为大”的生动注脚,将生与死、天与人织就成和谐的生命经纬。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的杨柳净瓶,清明习俗始终浸润着对生命轮回的东方智慧。

品味清明,可见生生不息的文化涅槃。当纸鸢扶摇直上碧空,当踏青的步履惊起落英缤纷,这个古老节日便完成从追思到新生的精神蝶变。邓颖超轻抚海棠的指尖流淌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缱绻,丰子恺笔下嬉闹墓园的孩童演绎着“死生亦大矣”的豁达。这种生死圆融的智慧,恰似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浩叹,让清明成为贯通古今的精神渡口。

站在新时代的春光里回望,清明节早已突破时空界限,化作文明传承的立体镜像。从介子推的凛然气节到抗疫英雄的逆行壮举,从寒食冷炙到云端祭扫,这个古老节日始终在与时俱进的嬗变中葆有精神内核。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杨柳新枝再度拂过华夏大地,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慎终追远的肃穆,更是文明赓续的蓬勃生机。

细雨润泽处,文化根脉正悄然萌发新芽。愿每个清明时节的追思,都成为照亮未来的星火;每缕缅怀中升腾的哲思,都能化作滋养文明的春霖。当春风再度吹绿山河,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永恒,不仅在墓碑镌刻的铭文,更在文明血脉里永续流淌的精神基因。

(戴梓涵系文学院秘书学专业2022级8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戴梓涵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