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幽默可以帮助人们从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矛盾或冲突发生时,幽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降低紧张气氛,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幽默的语言和行为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幽默本应是青春活力的释放,却因部分越界行为演变为对幽默本质的误读。当原本严肃的通知公告被巧妙篡改,同学间的恶作剧层出不穷,网络上的玩笑真假难辨,整蛊视频沦为网络暴力,我们不得不追问:幽默的边界何在?真正的幽默文化,应是智慧与温度并存的文明表达,而非以他人痛苦为代价的娱乐消遣。
失范的幽默:当玩笑异化为伤害
心理学中的“吊桥效应”揭示,共同欢笑能增进人际亲密,但建立在他人窘迫之上的恶作剧却会摧毁信任根基。某学生一句“辅导员找你”的玩笑话,可能让同学急匆匆赶过去却扑了空;社交媒体上“好友丑态”偷拍视频的传播,就可能构成《民法典》规定的肖像权侵权。这些行为披着幽默外衣,实则是将个人快乐建立于他人权益受损之上,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对“幽默”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官刺激阶段。当玩笑跨越了分寸的界限,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在追求欢乐的同时,该如何守护校园文明的底线?
幽默的文明基因:从《世说新语》到现代校园
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给出幽默的典范。魏晋名士谢安面对风浪时“神情方王,吟啸不言”的从容;东晋名士郝隆“晒书”的自信与反讽;吴兴太守张玄之年少时面对“君口中何为开狗窦?”的恶意嘲讽,给出“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机智应答,无不体现幽默的真谛——既要有“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智慧,更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真正的幽默,是智慧的体现,它能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温暖与善意,而绝非以伤害他人为代价,制造混乱的闹剧。当代校园需要的正是这种有深度、有温度的幽默——既能充分展现青春的蓬勃活力,又能始终坚守文明的分寸。
重构校园幽默伦理:从“整蛊”到“共益”的转型
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如何以智慧为尺,在幽默表达中传递实践力量。与其把聪明才智耗费在整蛊恶搞上,不如将创意投向更有意义的领域。比如用幽默短剧、歌曲改编等普及安全知识,通过趣味竞赛传播传统文化,设计寓教于乐的校园互动游戏,创作吸引眼球的正能量作品……这种转型不仅能够提升幽默的文化品位,更能展现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放下哗众取宠的冲动,转而追求有内涵、有温度的幽默表达时,实际上是在完成一次集体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毕竟,真正的幽默从不需要以伤害为代价,文明校园的建设也始终呼唤理性与温度并存。
(周佳怡系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23级3班学生,刘莉锐系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23级3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
作者:周佳怡 刘莉锐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