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和3月5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我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大会盛况,反响热烈。
校党委书记郭勇:202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在这个时间点召开的这次两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意义重大。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目标明确、催人奋进,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备受鼓舞、倍增动力。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我们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师范大学承担着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责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力抓好两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落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学校“四为”办学方向,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质效;二是落实“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重要要求,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落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要要求,深入开展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力构建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引领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落实“分类推进高校改革”重要要求,对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川师大新的贡献。
校长赵国华: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李强总理作的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位高远、务实平实,尤其是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论述,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要。报告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深切认识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意义。
2025年是学校推进全面改革纵深突破的“改革攻坚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站位国家战略定目标,立足四川定位抓机遇,对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在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基础上谋划好“十五五”规划,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特色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做好全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头雁、排头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大国良师”,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张海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更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备受关注、承上启下、意义非凡,不仅映照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且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凝聚了团结一心向前进的强大信心和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要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充满信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四川省政协委员、民进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副校长陈佑松: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稳”“进”“新”。“稳”体现在面对国内外压力增大的情况下,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对比动荡的世界局势,更加凸显了中国自身强大的定力和韧性。“进”体现在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5%的增长率,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各方面主要任务都圆满完成。“新”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的建设持续推进,高新科技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生产环节,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正呈现出一种喷涌的态势,在不久的将来将深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推动中国迈向世界工业创新和制造的前沿。中国创新机制的日益成熟,不仅将推动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还将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这一进程也将为全球的和平与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部长倪喆: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4年国家建设发展取得的重要成绩,擘画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将站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聚焦学校“改革攻坚年”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持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和智慧学工建设,务实开展“四下基层”,切实解决师生急难愁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以高质量改革成果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作出川师贡献。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任平: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阐述,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规划引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高标准做好“十五五”规划。我们将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将国家战略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谋划好战略任务、政策举措和重大项目,更好发挥规划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学科优化,打造核心竞争力集群,高质量做好学科布局调整。精准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前瞻性地布局学科专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集群。机制创新,汇聚一流人才强引擎,高要求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和战略机遇是全力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加大重点学科的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汇聚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
教务处处长侯邦品: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无疑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以质量作为人才培养主题,以创新增强人才培养活力,以评价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思政课建设,优化设计思政课课程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研教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高育人能力;强化第一课堂主阵地,夯实实习实践关键环节,发挥信息技术新优势,促进一二课堂贯通,加强科研反哺教学,积聚资源协同育人,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尚峰: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让我们感到自豪。政府工作报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聚焦高质量发展,聚焦深化改革,聚焦民生福祉,注重提振信心。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将抓紧学习领会报告主要内容,先学一步,深学一步,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及时在师生中宣传宣讲,引导师生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决心,奋发有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堂主渠道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协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提升引领力,激发青年大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引领青年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文学院院长毛娟: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温暖人心,是一份聚民心、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好报告。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行动纲要。文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用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启迪师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指引,以中国语言文学和国际中文教育双博士点建设为核心,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师教育示范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全球文明互鉴,自觉担当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崭新篇章提供文化动能和精神力量。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社科研究者,我充分认识到: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人民富裕,其核心保障和不竭动力,都来自科技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绵延不绝,深入提升的基础和前提。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势在必行。我们应该进一步筑牢创新教育的根基,开拓学生创新潜力,要让更多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高校要进一步释放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要更加看重标志性研究成果,实施代表作和关键技术突破评价制度。
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李晓宁: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计算机科学学院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工作应主动对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锻炼真本领,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应深化多学科交叉培养,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强化学生数字化思维素养的培养。下一步,学院将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通过各类办学要素的系统性重组,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举措,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助力四川经济发展贡献川师力量。
音乐学院院长李亚梅:今年全国两会举世瞩目、意义重大,将部署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提出了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使我备受鼓舞。报告中提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我们一是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培养符合新时代学校美育需求的高质量音乐教育人才;二是发挥优势,聚焦艺术和科技相融互促,推动跨学科研究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鄢超云:今年全国两会,为我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的号角。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总结了乡村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报告还涉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异地搬迁、就业帮扶、分类分层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随迁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令人振奋,进一步坚定了我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心和期待。作为一名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致力于培育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托幼一体化人才。同时,我们将努力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海森: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技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我备受鼓舞。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飞跃式发展。非欧几何的诞生为物理学的相对论和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奠定了数学基础,数学控制理论为工业自动化和现代金融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优化算法研究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模型创新、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边界。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化数学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积极拓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促进与其他基础学科或应用领域的协同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聚焦原创研究,推动成果转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省人大常委、民建省直工委副主委、法学院副教授曾文忠: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代表委员们积极担当作为、建言献策,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呈现更加精彩、更加温暖的画卷。
省政协委员、民进川师大委员会副主委、音乐学院教师伍亮吉: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令人倍感振奋。在教育方面,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待遇保障,高校教师需主动拥抱新技术,将两会精神融入教学,通过数字化改革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报告也多处提到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作为高校教师,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多岗建功,努力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成都市政协委员、民革川师大支部主委、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宋俊辰:李强总理所作报告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特别是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部署。作为一名高校党外人士,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公平和普及化的重视。这不仅为更多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储备了更多人才。报告中“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以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一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传统就业形式已不再是唯一选择,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高校教师,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打好坚实基础。我将不断强化自身责任担当,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参政议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
成都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川师大主委、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李婕: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美好时节,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承载着人民期待、凝聚着发展力量的重要会议,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界关注政策如何发力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基础,如财政政策方面的赤字率、政府债券规模等部署。今年两会深入探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文化与旅游市场持续活跃等各领域的问题,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蓝图。
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吴江涛: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式隆重热烈,政府工作报告的成果丰硕喜人,新一年计划高瞻远瞩。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作为四川师范大学的一线教师、民主党派成员和成都市政协委员,我备受鼓舞,充满信心。我将把自身参政议政工作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争创“双一流”任务,积极作为。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林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让我倍感温暖和振奋。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我要积极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以青年之声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故事,以实干之姿将自身的学习工作同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壮阔实践中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过硬本领接好“接力棒”,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舞蹈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潘雅雯: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和红色文化的讲述者,我热切关注着这场关乎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的重要会议。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两会精神,我深刻感受到,应当发挥好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自觉、责任担当和青春表率,以新青年之貌,建新时代之功。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哲娅:2025年两会如期而至,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内涵丰富,令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师范院校的青年研究生,我们更要提高站位、握紧时代接力棒、继续迎潮而上、坚持勤耕不辍,从关心“身边”和“附近”开始,将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本领投入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事业当中,用担当和实干擦亮青春底色,争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
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钰霖: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聆听两会声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我将夯实专业基础,锤炼自身本领,扎根教育沃土,投身改革实践,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杼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青年学子,我深感思政引领力对于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深耕专业领域,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在课堂内外传递真理之音,为发挥思政课在教育强国建设、时代新人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贡献青春力量。
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雷晓慧:我特别关注两会提出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两项直面民生现实的政策设计,不仅勾勒出教育体系迭代升级的清晰路径,更彰显了我国推动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智慧。当更多学子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中成长成才,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节点,教育改革的深度化正在开创教育治理新格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更是一个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积淀的深厚底气。
计算机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全籽莼: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字和智能技术创新革命是推动教育强国的重要杠杆。通过AI算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分配,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追溯系统,让代码成为破解“学位供给”“教育公平”难题的钥匙。当我们在GitHub开源教育大数据分析工具,人形机器人团队研发的AI助教系统深度应用,智慧课堂系统走进县域高中,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两会精神——以数字动能托举每个孩子的未来。
审核: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