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陆航)3月29日,首届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近代边疆社会变迁”“边疆学术理论与方法”“边疆治理历史经验”“海外边疆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边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知识体系必然是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副主编刘清涛表示,近代各学科众多知名学者积极投身边疆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整理研究与借鉴。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介绍,四川师范大学近年来成立了李安宅研究中心、华西边疆研究所,不断把中国边疆研究和中华民族研究推向深入。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白京兰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引入边疆法律研究中,强调从法律文本与民族习惯的互动关系中去理解和研究多民族地区的法治现象。
边疆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脉络深刻反映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演进,树立整体史观对中国民族国家建设具有长远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授李大龙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彭文斌从近代史、边疆学术思想与乡村人类学等多元视角,解读西南地方性研究的三重话语,并从近代史中西对冲与现代化叙事的角度展开深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建勋以《康藏前锋》报刊与孙明经《西康》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国时期现代媒介在边疆民族国家观念传播中的协同作用,揭示文本叙事与影像记录对于凝聚边疆认同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系统梳理清代至民国时期西藏文献编纂脉络,揭示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在文本话语权上的博弈,强调文献书写对边疆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必须廓清学术概念、演进、特色等一些基础问题,明确边疆研究的基础问题、理论实质和价值意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宋培军通过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解读“族类”“民族”“种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与边疆研究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通过梳理民国以来藏文“中国”称谓的演变历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励轩提出,藏文“中国”的统一彻底解决了民国时期以来“中国”藏文译词的模糊和歧义问题,对藏族同胞深化现代中国认同有重要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教授孙勇探讨了国家陆疆治理与边疆的整体关系,内容涵盖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边疆治理、一般边疆学视域下的全方位治理,以及陆疆地缘的内在关联性、多重边疆治理与大边疆战略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罗静认为,我们要通过边疆田野调查构建实证研究范式,将学术探索与国家治理相结合,为民族政策与边疆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石。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单位承办。

审核: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