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我校和成都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加拿大分会主办的2023亚洲教育论坛在成都隆重开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炜,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成都市副市长王乾等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我校党委书记郭勇,校长汪明义,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滕文浩,副校长郭朝辉、张海东、何诣然出席论坛开幕式和高等教育论坛。本届论坛以“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为主题,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相关行业的嘉宾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11日上午9时举行了论坛开幕式,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著名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专家约翰·霍金斯,美国华盛顿大学原校长(塔科马)马克·帕加罗,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施瓦茨,澳门基金会主席、澳门教科文中心主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吴志良先生发表云端致辞,王乾、蔡光洁、郭勇作现场致辞。
郭勇在致辞中向出席本次论坛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深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开放水平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培养青年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待本次论坛年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共同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随后,杨志明、杜玉波、李言荣和英国牛津大学执行校长理查德·霍博思,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博鳌亚洲论坛高级顾问、亚洲教育论坛荣誉秘书长、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会长姚望,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等分别作现场主旨报告。
下午,由我校主办的高等教育论坛举行,该论坛是202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论坛主题是“挑战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与会嘉宾、我校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参加了论坛。汪明义和理查德·霍博思分别作现场致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通过视频致辞。论坛现场致辞环节由郭朝辉主持,主旨演讲环节由何诣然主持。
汪明义在致辞中向五年来持续支持我校主办高等教育分论坛的专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指出,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需要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他从“以学明智,重在机遇”“以智御智,重在育人”“以教促智,重在创新”3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认识。他表示,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二元空间,逐渐步入“物理世界—人类社会—数字空间”所构成的三元空间,人工智能则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期待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围绕主题碰撞智慧火花,分享真知灼见。
随后,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复兴,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孙女蔡磊砢,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磊,我校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烨分别作现场主旨演讲。
张炜认为,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与新变化,要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的创新与集成,培养时代所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刘惠琴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育创新,重点探讨和解读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创新的特征映射和建议意见。眭依凡围绕“从工具应用到思维范式变革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之于大学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创新发展的应对逻辑”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卢晓中着重探讨了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范式转变和教育现代化数字转型,认为变革时代的可以是技术,引领时代的永远是思想。朱德全分享了西南大学在教育学新文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行动,探讨如何以数字教育走向真正的智慧教育,建设新文科时代的教育学。刘复兴围绕数字化转型中教育评价的新问题与新视角展开了详细阐述,认为不仅要在数字化领域当中去讨论大模型的问题,还要建构教育领域的大模型。蔡磊砢通过梳理蔡元培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理念,阐述了当下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启示。袁磊认为,未来的人机合作走向人机共生,学生学习、教师发展、育人、评价、学校建设、教育治理等都得转型。张烨认为,教育本身的美丽风险与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我们的美丽风险相互叠加后,既需要考虑教育本体的意义,允许一些不确定性、弱的、不可预测的、互动的、交流的、感受的发生;同时,又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我们教育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