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 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来,如何把坚守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与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西部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但就服务社会的具体项目和内容而言,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可能完全一样,基于自身实际和特色而会有所侧重,也就是赋予社会服务不同的表现形式。我是2014 年4 月份调四川师范大学任职的,我分管的工作就包括服务社会这一块。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相关情况,到校后,我走访了部分老领导、到有关部门调研及查阅原始资料,既了解了川师大坚守使命,服务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特色做法,又进一步体会到川师大这样的具有悠久传统的省属师范大学,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作用。因此,虽然大学服务社会的内涵很丰富,在这里,我只选取几个片段,简要谈一谈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川师大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一些情况。
一、到任川师,得知川师大社会服务工作如火如荼
2014 年4 月,我到川师大工作后,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对口帮扶工作
2002 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开展新一轮省级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做出部署,川师大专门召集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就如何贯彻落实上级要求,进行了深入研讨,学校出台了一揽子方案,加强对口帮扶,先后开展了对达州市通川县和巴中市巴州区的定点扶贫工作。此后,学校还根据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的部署和2005 年省教育厅召开的“省内有关高校对口支援革命老区座谈会”的精神,相继开展了对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和通江县的教育对口支援。回过头来看,这些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比较好,是与学校及时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对对口帮扶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密不可分的。
对口帮扶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物资支持,又包括送教下乡等智力支持。多年来,学校深入对口帮扶的地区和学校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学校向达州市通川县、巴中市通江县和巴州区等区县中小学捐资共计六十余万元,向上述地区学校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捐赠远程教育设备、电脑、图书、文具、衣物、粮食等物资设备价值百万余元。学校还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地区贫困生资助和贫困家庭慰问等活动并派选研究生赴帮扶地区挂职锻炼,组织本科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送科技文化下乡,参与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组建“教授支教团”,连年奔赴对口帮扶地区举办专题讲座和专门培训,对于当地干部、教师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校党委书记高林远同志,原副校长彭久麒同志、唐志成同志等,在与我交流有关情况时,都提起到对口帮扶地区开展服务工作的难忘经历。比如,2005 年7 月学校组织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的7 位专家组成教授支教团,由校领导带队,赴凉山民族师范学院连续做了五场理论联系实际的报告,凉山州各市县教育局负责人、全州中小学骨干教师聆听了报告。当时报告会的反响极其热烈,这更加坚定了学校组建和派遣“教授支教团”的决心。2006 年7 月,学校扩大了教授支教团的规模,组织了11 名教授并联合附属实验学校的9 名学科骨干教师,由校领导带队赴通江县开展支教活动,主要面向党政干部、中小学校长、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就教育管理、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等举办十多场专题培训,并协助解决当地基础教育以及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2007 年7 月,学校教授支教团分五支队伍,先后到石棉县、凉山州、阿坝州、雅安市、长宁县等5个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安排了16 个专题的讲座,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开展这样的社会服务工作是深受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欢迎和好评。原副校长唐志成同志就告诉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群众自发编排了民族舞蹈感谢川师大,这让参与支教工作的各位专家教授深受感动。
(二)抗震救灾
2008 年,汶川发生了8.0 级大地震,川师大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尽可能地援助灾后重建工作。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一份2008 年的《中国教育报》,该报用很大的一个版面专题报道了川师大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该报记者采访学校师生时,有位老师说:“川师大平时都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在这样的特殊时刻,尽可能地多做一点贡献,更是义不容辞”,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整个学校从一开始的惊慌中很快平静下来,迅速做好学校自身的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学校认为,地震灾区急需救援,作为一所离灾区很近的高校,可以做的事很多。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员工以各种形式参加抗震救灾,支援灾后重建。学校师生个人捐款62 万余元,单位捐款65 万余元,缴纳“特殊党费”13 万元,合计204 万余元;学校向灾区捐赠蔬菜4.9 万斤,大米3 万斤及价值4 万余元的药品。为了帮助极重灾区安县雎水镇重建,学校与雎水镇镇政府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援。为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抚平心理创伤,重建“心灵家园”,学校连续派遣19 批志愿者服务队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派遣6 支心理援助服务队赴灾区进行心理辅导。为帮助灾区学校全面复课,学校选派了9 名师范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前往雎水镇中学和小学顶岗实习支教。学校从2008 年的科研项目基金中,紧急划拨50 万专项经费,设立灾后重建专项研究项目,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08 年第6 期)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肯定。此外,学校还承办了教育部“四川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康复国家级培训”、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暑期培训、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2009 年度国家级培训以及李嘉诚基金会捐赠地震灾区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作。从2008 年5 月至2010 年,为灾区87 所学校,2 万余名师生提供了心理援助服务;为灾区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及教育局长等10 万余人次提供了管理能力及业务技能培训。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 年6 月,我到教师培训学院调研,主要想了解一下我校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情况。我去时,教师培训学院领导班子刚就“国培计划”与甘孜州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洽谈。学院院长给我介绍了有关情况,着重谈到了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2002 年,该中心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这是一个以中小学教师培训为主,兼具教师培训指导、政策研究、信息咨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着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中心”建立以来,大力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集中、远程、送教等方式,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培训了一大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
总体来看,这方面的培训服务工作类别多,反响好,比如2000 年开始,承担民族地区校长、教师培训任务,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近2 万人次;2002 年以来,承办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2005 年承办中学特级教师研修班;2005—2006 年,承担世界银行捐赠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培训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一千六百余人次;2006 年启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承担了对全省中学骨干教师共11 个版次近千人的培训任务;2007 年以来,承担全省送教下乡农村教师培训,培训人数3万余人次;2008 年开展灾后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2009 年实施“国培计划”培训190 名中学骨干教师以及承担市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近万人次等等。这些还仅是培训中心这一个机构承担的一些项目和任务,学校其他的社会服务机构同样开展了大量的服务工作,比如,四川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管理中心、四川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级检测中心、四川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相继成立,每年都要完成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2004 年,学校建立了四川省唯一的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研究机构——“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所”,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提升素质能力提供专业支持,为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提供决策参考。2009 年,学校又成立了“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有关专业力量的整合,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调来川师大之前,我只是对川师大在基础教育培训方面做出的努力有所耳闻,但没想到已经做到如此程度,仅中小学教师培训这一块,培训内容之深入全面,培训形式之丰富多样,服务区域覆盖面之广,都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相关工作之所以做得比较出色,既得益于川师大有四川省内首屈一指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又离不开在全校范围内凝聚起了积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高度共识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2014 年9 月10 日教师节,我参加学校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会上,副校长祁晓玲同志又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教育部公布了2014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名单,我校牵头完成的《协同共建中学优质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性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和作为第二参与单位完成的《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3 项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数居全国参评高校第6 位、全国师范大学第6 位、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3 位,四川省全省高校第1 位。获奖固然值得高兴,但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我校服务与引领地方基础教育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二、亲身参与,更知川师大社会服务工作扎实深入
除了听取有关负责同志的介绍及查阅相关资料外,到任不久,我协调安排及参与了康定县瓦泽乡营官村“双联”援建、理塘县对口扶贫、安县千佛镇宝藏村联村帮扶等社会服务工作,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扎实深入。
(一)安县千佛镇宝藏村联村帮扶
早在2013 年,省委针对四川遭受芦山强烈地震、连续遭遇多轮暴雨洪涝灾害等特殊情况,按照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决定每个省直部门、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分别确定1 个重灾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我校对口联系安县千佛镇宝藏村。2013—2014 年,校领导带领专家团队赴安县千佛镇宝藏村开展联村帮扶专项活动十余次。在这里,我主要谈一谈我到校后协调安排的相关帮扶工作。2014 年5 月6 日中午,学校专门组织安排畜牧、农林、地质灾害等领域的专家赶赴全佛镇,重点对千佛镇的地质状况、土壤状况、经济作物及中药材种植、旅游资源及规划等进行调查、检测,对千佛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给予指导、帮助。
5 月6 日,专家团一行10 余人到达安县千佛镇后,第一时间听取该镇有关负责同志对受灾情况以及经济作物栽种、旅游资源开发等情况的介绍。随后,专家团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取样、勘察。晚上,专家团再次开会,深入交换意见。5 月7 日上午,专家团一行前往千佛山,对千佛山的旅游资源等进行评估并提出景点维护和改造建议。下午,专家团分为两组,分别对千佛镇魔芋种植基地和药材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专家团召开调研总结会,对千佛镇的土壤状况、地质地貌、经济作物、旅游规划等进行逐一分析,并着手撰写调研报告,为千佛镇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二)理塘县对口扶贫
理塘县对口扶贫工作是学校根据省扶贫移民办的统一部署而深入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一对一”教育帮扶项目,学校与理塘县中学和一所小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教育教学研究合作项目,校县双方教师及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项目,我校按照教育部等5 部门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要求,投入30 名计划面向包含理塘县在内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理塘县生源;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项目,学校面向理塘县设立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师支教与大学生实习项目,学校每年选派业务精湛的青年教师赴理塘县支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学校发挥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选派专家指导理塘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划和规划,培训旅游人才。
2014 年5—6 月的支教工作,是学校继2013 年后安排的第二期支教工作。在这一期的支教活动中,学校专门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艺体专业教师分别深入理塘县城关小学、第三完全小学、理塘县中学、君坝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讲授示范课,支教教师还深入理塘县教育局和县内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仔细了解各学校基本情况,特别是收集掌握当地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师资、场地、器材和教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更好地帮助当地中小学提高艺体类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支教老师还到理塘县县委宣传部、广电文化体育局调研,广泛收集当地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艺术素材用于艺体教学。正是因为开展了大量的一线调查和亲身实践,支教团队才能转化为卓有成效的研究团队,成功申报教育厅重点课题《四川藏区艺体教育研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音乐学院的两位老师在为理塘第三完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的过程中,专门为该小学创作了校歌《如鹤少年》。目前,该校歌已被选定为理塘教育宣传片的背景音乐。此外,我校美术专业教师将自己创作的“理塘山水画系列”等作品捐赠给当地学校,为当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7 月7 日,学校专门安排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赴理塘召开“川师大对口扶贫理塘工作交流会”,进一步了解当地对于帮扶的实际需要。会上,学校将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校歌光碟、体育器材、群众工作全覆盖信息管理系统、调研报告等捐赠给了理塘县。
(三)康定县瓦泽乡营官村“双联”援建
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省直部门(单位)参与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的通知》和省委政法委印发的《关于康定县瓦泽乡营官村“双联”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刘玉顺同志在主持召开康定县“双联”工作推进座谈会时做出的部署,川师大作为“双联”工作的参与单位,主要负责康定县营官村“藏家乐”民居旅游接待管理、服务、经营培训及当地群众知识与技能提升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并参与指导村“两委”基层组织建设。
2014 年7 月,学校志愿服务队深入营官村家家户户,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家讲授与村民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用当地群众易于理解的话语和便于接受的交流习惯开展服务,坚持让科普宣讲走进藏区的田间与院落,把旅游培训延伸到“藏家乐”的各个环节,从旅游管理、安全管理、品牌打造、形象策划、店名优化、接待礼仪、客房配置、餐厅布置、菜品设计到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专业性的培训指导。学校向当地藏族同胞赠送用藏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制作的培训教材、教学光盘、宣传资料等400 余份,向藏区少年赠送文化用品和手摇发电的电筒100 余份,为藏区基层党员讲授系列党课,共66 户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的“藏家乐”得到培训指导。当得知当地有位藏族同胞身患重病,学校志愿服务队当即发起“献一份爱心,送一份温暖”捐款活动,为这位藏族同胞及其家庭排忧解难。
我特别想提一下的是向当地藏族同胞传授川菜烹饪方法的情况。目前,该村专业旅游民居约30 户,黄金周旅游民居接待则达70 余户,年旅游总收入300 余万元。但是,一方面到该村旅游或途径该地的人很喜欢吃川菜,另一方面当地藏族同胞总是做不出地道的川菜。学校知道这个情况后,专门组织后勤集团的厨师自带厨具和食材来到营官村,耐心细致地向当地藏族同胞传授经典川菜的烹饪方法。一听说有这样的培训,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藏族同胞自三十多里外骑着马赶来学习。为拓展服务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服务队又在营官村逐家走访了“藏家乐”经营户,分别一一提出改进措施,服务队特别建议营官村所有搞“藏家乐”的经营户联合起来协同发展,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培训项目和改进建议受到当代藏族同胞的欢迎和好评。
三、继往开来,深知川师大社会服务工作任重道远
在初步完成一系列调研及亲身参与相关工作后,我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川师大扎实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有关情况有了大致了解。除了做好服务基础教育这个重头戏之外,川师大服务社会的面拓展得也比较广,其他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也成果丰硕,势头良好。例如,在科研服务社会方面,学校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团完成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项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政府奖励,近几年共承担横向研究项目30 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有关专家组成的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团队,近年来承担地方规划项目50 余项,主持的三圣花乡红砂村、幸福梅林乡村旅游景区的策划,被成都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联合授予首届“建设成都贡献奖”。学校李晓波教授主持规划的凌云山风景区成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栏目以“寻找祖先的居所”为题进行了专题介绍。宋子然教授领衔的移民文化研究团队承担国家社科规划办、国务院三峡办等部门科研项目12 项,提出了解决移民安置中的文化碰撞与断裂、延续与融合、保护与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的对策建议,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社会融合与稳定研究》等相关成果被中宣部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选登,呈送中央政治局和国家领导人参阅。张宏教授领衔的植物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对于解决农副产品产区的销售问题和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如,2014 年9 月28 日,省旅游局有关领导来校,就我校与省旅游局签订合作协议进行专题讨论和工作对接。省旅游局邀请川师大参与四川省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基础及重点研究课题组咨询论证工作,共同开发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相关远程教育课件并组织推广使用。
总体来看,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川师大社会服务工作建立起点面结合,多层次联动的大格局,前面谈到的这些成绩概而言之,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扩大了覆盖面。学校从合作的领域和类别、形式和方式、地域和区域着手,打造起多方位、多单位合作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扩大了社会服务的覆盖面。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相继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武胜县人民政府、四川航空集团等近二十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安全培训、课题研究、政策咨询、扶贫开发、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二是突出了学校优势。学校进一步发挥自身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深化基础教育服务,进一步突出引领功能。除前面讲到的一些工作,2014 年,学校又在成都、巴中、资中、德阳等多个地市州,开办了17 所川师大系列中小学,初步建成了辐射全川基础教育行业的服务体系。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挥好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功能,是我校在西部大开发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抓的重点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师范大学的使命与责任,立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深入交流,加强与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积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丁任重同志,2014 年3 月起任我校校长。本文系我校党委宣传部肖柯,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 级硕士研究生刘小龙根据丁任重口述记录整理成文。本文原载2015 年校报第585 期第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