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人是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在 1997 年喜迎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师大人在百年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留下了人生最有意义的纪念,四川师大也在学校历史上留下了爱国主义的珍贵历史画卷。
1997 年,我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我国现代史上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永远结束,它标志着社会主义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强盛和兴旺,标志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标志着炎黄子孙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树立了一座最重要的里程碑。
百年耻辱,一朝雪洗。为了迎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到来,全校师生聚集一堂,举行迎接香港回归万人签名等各种活动。
这年 5 月 12 日,学校中心花园的迎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离香港回归还有50 天”的几个大字金光闪闪。大人小孩竞相在这里合影留念。
上午,当时的活动中心(即现在 7 教学楼所在地)大门前广场上,人头攒动,十分热闹。我校师生在距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仅有 50 天之日,纷纷用七彩之笔在一块巨幅白布上签上姓名、留下寄语。政法系一位同学走到签名台,庄重地写下了一排红字: “山相连,水相连,青山绿水根相连;隔不断,阻不断,百年沧桑终团圆。”
万人签名活动于当日上午 9 时 30 分开始。副校长唐志城主持仪式,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杨泉明宣布仪式开始。艺术系韩万斋教授指挥在场的 50 多名师生员工齐唱《国歌》,激越的旋律回荡在狮子山上空,一股爱国热潮掀动着每位师生的心。校党委副书记傅昭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通过签名,我们将把东方明——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铭刻在心坎上,我们将把实现祖国统一的宏愿烙印在脑海中,我们将把振兴教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付诸于行动上。”师生代表纷纷走向签名手执彩笔,在巨幅白布上庄重地签名留言,表达盼望香港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心愿。
与此同时,在广场上,一批知名专家、教授也纷纷挥毫泼墨,赋诗填词,把签名活动推向高潮。这批知名学者是:屈守元、汤炳正、冉友侨、崔宗復、杜道生、萧蔓若、王仲镛、王文才、邓双琴、周学富。
屈守元教授写道: “日月忽不淹? 金瓯带水归? 飞腾五十日? 洗刷百年非? 击壤康衢乐? 拔云禹域辉? 老夫正年少? 奋笔下书帏”。
汤炳正教授写道: “忆昔苍生有泪痕? 海疆万里痛沉沦? 势挫鬼蜮焚鸦片? 气咽河山鏖虎门? 家国百年雪大耻? 炎黄此日庆同根? 蜀中自古诗人地? 多少颂歌响彻云”。
冉友侨教授写道: “帝国侵华此最先? 丧权失地百余年? 村民筚路开商埠? 节日风情重祖传? 不以三军收故土? 但凭两制换新天? 血浓于水从人愿? 协力同心永向前”。
签名活动持续了一天,签名巨幅白布送校史馆珍藏。
同天,分别由历史系、政法系承办制作的香港图片展和“香港百年沧桑”图片展在学校言事口展出。图片展以详实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了香港的历史变迁以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回归历程,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看。
在香港回归前夕,许多老师纷纷赋诗投稿校报编辑部。
扈兴国教授在《望海潮——祝颂香港回归》的诗中写道: “政纲窳败,列强窥伺,逊清播难神州。兵连祸结,民疲国弊,伤心毒焰横流。志士有同仇。但佥壬当道,国是堪忧。百年遗恨,港九前程一旦休。? 风云激荡沉浮。喜雄杰隽彦,重整金瓯。荡污涤腐,澄清禹域,十亿风雨同舟。谋国纪方猷。改革仗开放,载誉全球。宏规一国两制,失地庆全收”。
吴明贤教授在《九七香港回归 感赋》的诗中写道: “尧天舜宇万民讴? 港九回归定大猷? 两制开出新坦道? 百年洗尽旧边愁? 难忘豆剖金瓯缺? 应记月圆宝岛收? 今日欢歌同笑语? 我心直到海南陬”。
著名作家萧蔓若在题为《歌唱“七一”——迎香港回归》的诗这样写道:
(一)
好久好久以前
人们就在悲唱
西方有白狼……
东方有黄狼……
好久好久之前
祖父就对孙儿讲
鸦片战争失败
海盗掠去香港
以血肉折损利兵
打败了日本强盗
米字旗依旧厚颜地
在香港的楼宇上飘
(二)
睡狮毕竟惊醒
潜龙勃然腾飞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东方响彻惊雷
前进的道路弯弯曲曲
人民不喜欢折腾
改革开放万众欢呼
五洲四海惊愕引颈
于是长城振臂高呼
华夏金瓯犹缺
虎门引吭长啸
历史须补残页
(三)
强音符发自北京
震波掀动了伦敦
信使来来往往
几番唇舌相争
一国两制——天才的创举
绅士们也难顾面子
邓小平义正辞严
铁女人颔首低眉
悲哀吧,殖民主义余孽
懊恼吧,总督先生
夸耀“日不落国”的英雄
扭不转历史的车轮滚滚
(四)
黄河长江珠江同声欢歌
峨眉山也在霭霭白云中起舞
诗人挥洒热泪琅琅吟诵
伟大的人民共和国铄今震古
翻检七十六年前历史
人们定能读出底细
一九九七年“七一”的辉煌
须回溯一九二一年“七一”
中国人不怕“中国威胁论”
中国人也能医治“台独”
中国人会铸成无缺金瓯
因为我们有伟大的“七一”
有历史意义的是,为了喜迎香港回归,学校于当年对位于狮子山校区中心花园的国旗台进行了改造。这年 6 月 10 日,国旗台改造完成,成为当时成都市高校中规模最大和档次最高的国旗台。
国旗台建筑的各部分寓意深远。台基用红色花岗石镶成,象征祖国欣欣向荣,繁荣富强,江山永固;旗杆高 4.910 米,寓意在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台基宽 4.6 米,寓意四川师范大学的直接前身——川北农工学院诞生;台基长 5.2 米,寓意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四川师范学院组建,并于 1956 年由南充迁校至成都,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旗杆基座高 0.85 米,寓意 1985 年(这年 6 月 28 日)我校由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学校向综合性师范大学迈进;台基高 0.45 米,寓意在建校 45 周年(当时是以 1952 年 11 月 11 日为建校起始日)改造的国旗台,表达全校师生员工迎接香港回归的共同心愿,纪念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当时还有 56 根不锈钢围栏柱及链条紧紧围绕着国旗台,象征全国 56个民族人民手牵手紧密团结在祖国的怀抱。
(作者系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本文系作者根据 1997 年校报第 308 期、309期有关新闻报道和副刊版有关内容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