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辩论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成立于2012年,旨在服务广大同学,发挥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据我校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主任、我校法学院原副院长陈驰教授介绍,校辩论队在正式成立以前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的辩论队主要是教师辩论队,其主要成员有:刘存绪、洪昆等,他们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过冠军;20世纪90年代中期,校辩论队经历了一个小高潮,但没能延续,这一时期主要以肖延高、向仲敏等为代表,他们参加过高校大学生辩论赛,获得过较好的名次;2000—2012年,校辩论队发展得比较好,氛围浓厚,这一时期比较优秀的辩手有,较早的有郑殊和唐怡,稍迟的有唐玉川、冯渡宽;2012年校辩论队正式成立以后,逐步走向了全国,出现了很多的优秀辩手,如马王悦、李晨然等。
摸索中起步
20世纪90年代,师大校园里盛行辩论。最直接的原因是1993年复旦大学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一举夺魁,狮城舌战激发了全国高校学子的辩论热情,这股辩论热潮在狮子山麓也涌动着,沸腾着。20多年前,可容纳两百人的师大平房阶梯教室,是校园辩论赛举办的常地。每逢有辩论赛,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热闹时过道里都是席地而坐的观众,窗台上也挤满了热情观望的学子们。据教育系90级毕业生向仲敏介绍,他在师大有两次参加校辩论队的经历。师大的辩论队不是常设的组织,而是有校际辩论赛则组建,赛完即解散。当时的校辩论队里,汇集了各系辩才。当时辩论队的指导老师是税兵,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会进行队内模拟辩论,“癞蛤蟆能否吃到天鹅肉”是曾经的辩论题目。此外也会给出一些名词,让队员们自己下定义,越不同寻常越好,这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好办法。记得在给“香烟”下定义时,中文系的高晓勇语出惊人:“香烟就是连接天堂与地狱的焊枪。”
199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向仲敏参加了师大与交大的校际辩论赛,当时的他已经是校辩论队的“老大哥”了。他和刘嘉等人组成的辩论队,在中文系主任范文瑚、政法系主任程思进以及刘存绪、洪昆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面对一个于我方不利的题目“民告官弊大于利”,向仲敏和队员们并肩作战,实现了大逆转,最终赢得了对交大的胜利。
探索中前行
2011年,冯渡宽、李怡婧、唐坤鹏、唐玉川等人参加了由国际辩论教育协会主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承办的IDEA国际辩论赛中国公开赛。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萌生了参赛的想法,因为他们想通过参加比赛,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那时他们每个人都是穷光蛋,身无分文,连路费都凑不够,后在父母及学校的帮助下他们才得以参加。然而,当时最重要的不是缺钱,而是能力和经验不足。因为这次比赛是全新的议会制辩论赛,其规则、策略和技巧都与此前参加的任何一项比赛有所不同。因此,参赛还得从零开始准备,具体要准备什么,怎么准备,他们都是很模糊的。只能在每天的训练中去摸索,不断调整训练计划。从最早的分部门读书,到时政新闻的撒网式了解,到热点的专题式分析,再到赛制技巧的分块练习,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不过好在还有诸位老师和前辈们的支持,在后期,他们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学院的老师便会义务来给他们做讲座,陈驰更是一有时间便去给他们天马行空地讲各方面的知识,而王思喻也是考研一结束,便回到学校,陪着他们训练,跟着他们一起熬夜。
奔着学习的目的,他们最终与各个高校的大学生聚集在了秦皇岛。三天的比赛是紧凑而紧张的。与他们对战的有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学生。每场比赛从公布辩题到开始比赛只有15分钟,两场比赛之间的休息时间也不到半个小时。第一轮积分赛下来,李怡婧和冯度宽的积分竟然排在了第二名,顺利冲进8强赛。此后,又惊险地杀进了4强,并最终获得了亚军。当比赛结束回到房间后,他们很多人都哭了,可能是因为连日来的压力与疲劳,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终于成功了。那个晚上,陈驰还自费请同学们到秦皇岛市中心去吃韩国料理,回到宾馆后,同学们又去观看了近在咫尺而又相伴三天的大海。比赛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开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经过这次比赛,他们回校继续踏踏实实地学习,朝着更远大的目标不断前行。
发展中成熟
真正的校辩论队故事,要从“青春同行,辩论为道”四校辩论联赛开始。2012年3月19日中午,地点是四川师大6教9楼法学院的小会议室。30多个来自不同学院的人齐聚在这个本来就不宽敞的地方,开始了这场辩论赛的第一轮选拔。当天下午,陈驰给大家开了详细的书单,从逻辑到辩论再到时事。没过多久,他们拿到了比赛的四个题目:网络用语、学习雷锋、交通压力、民工荒。紧张的准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他们抽到的题目是“网络用语应该自由化OR规范化”对阵成都理工大学,“学雷锋做好事该不该受物质奖励”对阵西南石油大学,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去打磨这么两个题目,直到4月26号比赛正式打响。因为准备充分以及策略得当,他们摘得了期许已久的桂冠。校辩论队成立也是拜这次夺冠所赐,他们从临时召集起来的“散兵游勇”,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组建了正式的四川师范大学辩论队,陈驰担任指导老师。
学校辩论队成立后,便参加了四川大学举行的CDEN地区赛,2012年12月1日—2日,是学习BP(英国议会)制辩论以来是第一次大赛。李华超、熊梓灼作为初学者打出了不错的成绩。罗艺和戴磊的组合由于两个人搭档不久,并未取得预期的成绩。李晨然和孙博恒的“新老组合”在这一战迸发了惊人的能量,一路过关斩将走到最后。在辩题为“本院认为政府应劝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决赛中,他们凭借稳定的发挥和严密的论证,最终捧回了第一个重量级的奖杯。
随后又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举办的CDEN公开赛。2013年4月20日上午正好雅安“4.20”地震爆发,在上午比赛结束之后主办方出于安全的考虑决定把比赛地点从教学楼转移到体育馆,同时把原本两天的比赛赛程强行压缩到一天。当时他们参赛的四支队伍分别是:李晨然、孙博恒;马王悦、李华超;熊梓灼、范雪宜;戴磊、罗艺;熊梓灼、范雪宜的组合与马王悦和李华超的组合双双杀进半决赛,但那个夜晚注定不属于他们,在鏖战了一整天之后,两支队伍双双止步在了决赛门口。幸运的是凭借着整个系列赛的出色发挥,马王悦拿到了这次比赛的最佳辩手。
2013年5月31号,校辩论队成员再次出发,奔向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第四届全国辩论公开赛,成员主要有:李晨然、孙博恒;马王悦、熊梓灼;戴磊、罗艺;李华超、范雪宜,四支队伍,陈院亲自带队和他们一道前往西安。这一届的大赛是值得校队反思的,因为在西南地区的地区赛上打得有声有色的他们,却没能在全国邀请赛上打出应有的风采。小组积分赛,四支队伍的发挥也不尽如人意,最后只有李晨然和孙博恒这组“黄金搭档”挺进了淘汰赛阶段,但最后也止步32强。就队伍成长而言,失败往往比成功来得更有意义,事后的总结、反思往往比成功的愉悦更让人刻骨铭心。
2013年12月,校辩论队在成龙校区承办了CDEN的比赛,时任校队队长李华超,副队长李晨然以及队员张娅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更好地展现川师的风采,只是一个赛事说明的图册,他们就修改了十几次。为了让比赛顺利进行,不出任何岔子,李晨然和李华超的手机在比赛的那两天就没有停过,加上李华超本身就是参赛选手,更是忙碌不已。他们最终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也向南地区的高校展示了川师的风采。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校队逐渐走向成熟,在参加的CDEN地区赛、省赛中,从未缺席过淘汰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年中,他们逐渐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队长选举制,日常训练纪律,队员选拔程序等,都在不断地完善。
成熟中走向明天
2015年5月8日,校辩论队在第六届ChinaOpen中国辩论公开赛上夺得冠军,这是校辩论队到现在为止取得的最好成绩。ChinaOpen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辩论赛事,之前校队已经两次参加过这个比赛,一次止步八强,一次止步四强。因此这次比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夺得冠军。为了这个目标,辩论队从三月份过后就开始集训,每天无休止地看新闻,补充基本知识,练习发言的模式,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初准备资料,陈驰要求队员们“分类总结、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把资料分成了国际政治、军事、法律、文化体育、经济等几个大的方面,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做了一份三百多页的资料,里面涵盖了题目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以补充在知识上的不足。为了证明川师不比川大差,不比那些一流学校差,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想通过这次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夺得了最后的冠军,李晨然还获得了全国个人积分第一名,张文霞获得了全国个人积分第七名。其他四位辩手鹿露、蹇凤、刘曦、颜华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作者系我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专业2013级学生。本文系作者根据采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法学院原副院长陈驰以及其他有关老师的记录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