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胡沐坤,女,影视与传媒学院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特等奖学金1次、一等奖学金6次,第14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二等奖,第16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第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四川赛区特别命题一等奖,参与科研课题校级立项。现已经成功保送至上海大学。
目标清晰,脚踏实地
在学业方面,胡沐坤始终将专业成绩排在第一位。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她不仅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还会对当天所学进行及时复盘。她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能够高效学习,一方面源自于日常习惯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构建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会利用晚上去图书馆的时间,以整理课堂笔记的方式深化学习、增强记忆。“虽然平时辛苦些,但在期末复习时就会相对轻松些。”
除了专业学习,胡沐坤也十分重视参与学科竞赛。她认为面对当今的融媒体时代,一定要有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的思维。参加学科竞赛,会有机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合作,结交朋友的同时还能拓展视野,学习以不同视角看待问题。胡沐坤分享了自己参赛的经验。首先,她会先在官网上浏览历年获奖作品,从选题、拍摄手法等多方面思考,记录自己的困惑点,并向相关专业且比赛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请教。其次,她会和队员共同商量好选题后,与指导老师沟通。她告诉记者,在与老师沟通之前,要先把团队的想法优选几个出来,这样能够更为高效地与老师沟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有助于尽快找到最佳方案。最后,要注重落实,当方案确定好后,就要积极行动,不断打磨,直至满意为止。
胡沐坤(右三)获得学校本科生“特等奖学金”
在谈到如何生出创作灵感时,胡沐坤说道:“很多时候,我的灵感并非是瞬间迸发,更多来自于长期积淀。平时只要一有灵感时,我就会赶快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需要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用。即使是在看剧、坐电梯时,我也会关注每一个广告,并思考如何创新。我喜欢与他人交流,思想的碰撞总是能激发更多的灵感。我所在的小组经常进行讨论,也常常迸发出很多奇思妙想。当我面临创作瓶颈期时,我通常会去B站找一些相关比赛的优秀作品来看,不论是视频、音频,还是动画,统统都看,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可以从中学习借鉴它的创意和技巧,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模仿可能是指导你学会创作最好的老师。”
正视问题,勇于改变
胡沐坤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刚入学那会儿,不管是外形条件还是声音条件,她都不太自信,一度对专业的选择也充满了困惑。但在一次专业课上,胡沐坤与老师交流这一问题时,老师告诉她:“是钢就做钢,是铁就做铁,但要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激发了她的思考。沉淀探索了一段时间后,她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兴趣爱好,“既然参加播音类比赛没有优势,那我就投身到更有优势的赛道去,开辟另一方天地。”于是,胡沐坤及时调转方向,瞄准目标,虚心向广编、数媒等专业的同学请教,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这些赛道的专业赛事。“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虽然我在本专业上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我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且充分发挥好它。”
胡沐坤(前排右一)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胡沐坤鼓励大家平时可以多去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少一点人云亦云,尽量多去参加各类比赛,多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勇敢地去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在大一、大二的暑假,我都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每次只有短短的15天,但是我跟学长学姐一起,教小朋友们画画儿、上山采果子、做饭,学到了很多生活和学习经验,也让我认识到身为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所担的责任,坚定了自己要用艺术去赋能乡村振兴的信念。”
道阻且长,贵在坚持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这是胡沐坤的座右铭。她认为大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座大山横跨在你面前时,不能陷入到负面情绪里一直怨天尤人,要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因为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中途总会超过一些人,也会被一些人超过,但是顺利走到终点才是成功。“我也曾因为没有斩获梦校的offer而焦虑困扰过,也曾因为海投未果而彻夜失眠过,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客观考虑自己的成绩、科研、竞赛等多方面的水平。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这样既不会让自己过分被打击,也不会留下遗憾。但不论怎样,只要你愿意付出,一定可以收获到最好的结果。”
在生活中,胡沐坤建议大家要劳逸结合,学会享受生活,多接触大自然,远离任何损耗自己能量的人和事,提高自身的能量场。
新的征程即将开启,胡沐坤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