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汪洪亮,男,1976年生,四川峨眉人,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历史名人(传记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宅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兼教育分会会长、成都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边疆学术史、地方文化。主持在研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重大项目、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等课题,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等课题。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藏学》等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等著作多部。
2023年3月18日,由汪洪亮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成都顺利举行。据悉这是我校获得的第一个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学校在社科“双重”项目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近日,记者采访了首席专家汪洪亮老师。
学术志向:让冷门学科不冷
十年磨成剑,破竹势如虹。
记者向汪洪亮老师表示祝贺的同时,好奇地询问关注此领域的过往及申报的流程。从申报选题后的心如止水,到获悉选题通过后的精心准备,再到投标项目成功后的百感交集,他娓娓道来。选题通过率并不高,汪洪亮对此并未抱有太高期待,以至于教育部社科重大招标公告发布后,他并没有意识到申报的选题已经入选。后经提醒并确认,他才开始紧张起来,迅速组织一个由国内边疆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并在酷暑中汗流浃背地精心撰写申报书。
汪洪亮对记者感慨地说:“拿到这个项目并非易事。我关注这个领域已经20年以上了,可能比你们的年龄还要大一点”。新世纪初,他刚读研究生时,心仪的选题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史。2002年,导师杨天宏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研究》,邀请他参与研究。这是他第一次踏入边疆研究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并在该项目研究中逐步熟悉中国近代边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重要论著。2009年,他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政治与边政学》,并把这个课题作为博士论文,结项后出版的专著《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获得四川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又成功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政研究》和特别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大学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后出版专著《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此外,他对边疆学术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李安宅、顾颉刚、徐益棠等近代学人在边疆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作了深入的个案研究,重拾了在很大程度上被忘却的学术史记忆。汪洪亮在过去的学术积累历练中,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对近代中国边疆学术史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这为他拿到这个重大课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会
谈及为何满怀热忱致力于边疆学领域的研究时,他认为,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是一个相对边缘的研究领域,无论是近代史学界还是边疆学界,都较少有人投注这一领域。即使是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往往也把目光集中在他们自己的“祖师爷”,存在明显的“叠加”与“遮蔽”现象,有些本来很重要的学者成了被遗忘的对象。由此,他说道:“我们仰望星空时,虽然最亮的可能是那么两三颗星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忘掉满天星空还有众多的、不那么知名的甚至叫不出名字的星星,它们也是这个星空的一份子。我们历史研究的使命就是要回到历史现场,找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能一味追逐热点,只关注那些‘大人物’,我们做一些相对边缘一点的研究,其实也是展示完整星空的一种需要。”
汪洪亮老师近些年来一直耕耘在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领域,除了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他在研的项目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的边疆学学科建构与边疆研究》、四川省社科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民族工作的历程、成就与经验研究》、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李安宅全集整理编纂与研究》等,每一个题目都与“边疆”有着密切关联。对他来说,最经常的疑问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他在2022年工作述职会上所讲的“近两年,全力以赴院务,科研无甚产出,填了几个表格,拿了几个项目,顿感压力山大,只觉分身无术;新的一年,忙里偷闲,抽点时间,搞点著述,我心即感满足”,确是其工作状态和心态的真实写照。大量繁琐的行政事务工作深度捆绑了他的时间。要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写文章,对他来说早已是一种奢求。于是,他学会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我在即我思”,走在途中、坐在餐桌旁,躺在床上,甚至在一些会议中,都可以思考。没有大块的整体的时间,那就利用好这些零星的碎片化的时间。别人坐在电脑前才开始思考时,早在各种场合已有思考的他,一旦坐在电脑前,就已经开始录入资料、修改文章了,他就是用空间换时间这样的方式来做研究,并且提高研究效率。
学院建设:当好“课题”负责人
作为院长,第一要务就是要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科研管理与学院建设显然有很大不同。学院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主要是要抓好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学院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虽然与科研不同,但都需要有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学院发展就是一个大课题。要做好这个课题,从顶层设计上要有科学依据,要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特色,要了解国家的战略需求、学校的发展要求,清楚学院自身的历史和进程,才能提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方向和策略。
汪洪亮从2019年担任院长以来,认真履职尽责,与学院班子成员和全院师生一道共同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历史学专业获批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管理专业获得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二是中国史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同批中国史学科唯一的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学科突破,形成了学院本硕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三是中国史学科评估提档升级;四是历史学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五是学院科研项目立项大爆发,成功申报了学校2017年后第一个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和学校有史以来第1个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若干其他各级重要项目。
汪洪亮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因于“温故求新,笃行致远”的院训与精诚实干、求真务实的院系文化,归因于学院的“1234”办学理念,归因于学院广大师生们的踔厉奋发和持续努力。所谓“1234”,就是1个中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2个基本点,始终围绕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开展工作;3个学术,着力抓好教学学术、发现学术、行业学术;4个基层组织,始终激发基层党组织、教学组织、学术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的潜能。在汪洪亮老师看来,这个理念分别回答了学院办学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靠谁做等4个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他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就是我们办学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下努力,我们就可以走得更远!”
作为院长,汪洪亮一直在努力营造团结“三种人”的文化氛围:尊重学术人、善待老实人、激励年轻人。在他看来,学术人是一所大学的“颜值担当”,老实人是干事创业的坚强保障,年轻人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不尊重学术人,学术人要“跑”,大学的牌子就变色了;不善待老实人,老实人要“倒”,做事的生态就变坏了;不激励年轻人,年轻人要“老”,社会就失去活力了。只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发展特色和治理方略,学院发展就能持续向好。他把院长当作一个科研课题负责人来做,尽其所能做好学院建设这个大课题。
汪洪亮向师范专业认证评估专家介绍学院概况
勉励学子:做好“三种人”
说起来,汪洪亮老师还是我们通讯社记者的“老前辈”,在他大学时代曾经同时担任学校大学生通讯社社长和《狮山青年》杂志总编。他饶有兴致地讲到当年在校园里奔跑着四处寻找新闻的场景。写作是他的最爱。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写作,这是我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小时候贫穷限制了想象,门前的成昆铁路是我想象中的唯一远方,只能靠读书来视通万里,靠写作来神游八荒。”因为喜欢写作,他初中时就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大学期间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这也为他学业进步和深造,乃至日后工作助了一臂之力。
汪洪亮指导学生
他深知求学不易,故对学生多有“理解之同情”。从2012年以来,汪洪亮已指导研究生35名,其中已有5人攻读博士学位。他从不对学生横眉怒目,对学生的怠惰或粗疏,最多也只是“弯酸”几句;对那些对学术有着向往之心的学生,则是尽力资助。他常借用章开沅先生所言,“我的学生无须全数研究历史,还得有一部分‘创造历史’”,鼓励学生放下包袱,认真学习,无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实证态度,都是不可缺少的”。
汪洪亮与毕业生合影
当记者问及对青年学子的建议时,他沉吟片刻,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学术人、始终如一的老实人、刚健勇毅的年轻人。
做一个学术人,意味着要永葆学习的热情。在学习和工作中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来实现工作的突破和个人的成长。
做一个老实人,意味着要永葆生活的温情。积极努力行动,而不是在个人得失中斤斤计较。调整好心态,能吃苦、能吃亏,做老实人才是真正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
做一个年轻人,意味着要永葆青春的激情。年轻人要敢想敢干、会想会干、说干就干、能干能成。他希望同学们少一些一劳永逸,多一些曲折往复;少一些老成世故,多一些朝气锐气。不追求“一日看尽长安花,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速度,但要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