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与
乡先达伍非百先生,创西山书院于南充,欲以保存国粹,研究国学,阐扬中国固有文化,用心亦良苦矣。伍先生之言曰:国学废弃,世道(阙如)丧之日久矣,非百惄焉忧之,本守先待后之责,广教学相长之义,就南充西山赁屋创设书院,略仿白鹿鹅湖遗规,明古兴化,复得地方贤达赞助。养弟子以蓄万钟,绝继学于千载。创议决于俄倾,树人相期百年。
爰于三十二年春季开学,先设博习、精修两班。其招生程度,浅者只须识字三千,深者不妨下笔万言,兼收并蓄,由浅入深。其征收各费,有则缴纳学谷,无则助以奖金,纳粟可以济富而失学之令子,奖金可以优贫而好学之高材。馀财相助,良道相教。凡兹细目,期于宏济。昔东晋沦亡,论者以为王夷甫诸人不能辞其咎。南宋播迁,诗人以为“倘筑太平基,请自厚俗始”。嗟呼,怅南国之摇落,宋室兴悲,慨神州之陸沉,宣武致嗟。今之学者毁尧舜而薄孔孟,贱仁义而弃礼法,诋訾洙泗,谓作人为迁谈,谤讲唐虞,以传贤为疑史,生心害政,祸烈洪水,世丧道矣,道丧世矣,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之人何由兴乎道哉。用是不揣固陋,爰求友生,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向学之世,盍兴乎来。先生精研墨学旁及先秦诸子,学道爱人,安贫乐素,处人欲横流之世,抱孤芳独赏之怀,寄迹空山,期传绝学,真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慨。语其科目,为群经大意,历朝史实、周秦诸子概论、各体文选及拟作、现代应用文(尺牍、公文、演讲、杂记之类)、书法(练习各种碑帖字体),此博习班之学程也。精修班以自研高深文学及学术为旨,其科目为经学、史学、诸子学、历代文学、学术名著、各体文、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并参习西洋文学史、哲学史、伦理学、印度哲学、因明学等。其入学也,博学班具中学程度,能作二百字短文,背诵各体各文三十篇,认识单字二千五百个以上为合格,精修班以具大学程度为合格,不限名额,亦不报名投考,只需学术机关及名流介绍,先寄略历像片,并学术论文三篇,自传一篇,认为合格,约期面试,面试无谈,即可入院修学。其征费也,博习生每名每缴稻谷旧量二石,杂食费自备。精修生先不收学杂费,或自备食费,或供给食费,视学生成绩及家庭状况而定。为奖励学生之競业也,另设月考季考各定奖金若干,全院学生均得参与。由此观之,西山书院者,亦学术授之自由天地也。古之白鹿鹅湖,不是过矣。尝考我国学制,在古代多重自由讲述,洙泗杏坊以后,如马融之绛帐传经,郑玄之衡门课业,虽无书院之名,确宏作育之实;至于王阳明之绩著白鹿,朱晦翁之泽永鹅湖,则书院之规模大备,学术之条贯愈精。历朝科举取士,競功名者,推魏科便登头秩,传学术者拥皋比以利后生,故书院虽有官私,而乐育殊无二致。近代科举废,学校兴,寒酸青年入学无资,学校虽有免费和奖学金之设,或事难普遍,或全额过微,实惠殊鲜,效用未宏,欲求过去“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可能矣。西山书院能补学校之偏而救其敝,其精神重潜修自发。至若免米盐、助膏火,则尤普通学校所梦想不及者,西蜀至文翁宣化,蔚起人文,石室遗泽,历史废替,清末王壬秋之主讲尊经,又为近世蜀学植其根荄,其功不在文翁之下也。非百先生以宏(闳)中肆外之才,为开来继往之任,胸罗群经,目营诸子,西山片席,足障横流,迈驾任翁,义无多让,世多进德潜学之士,有不向风兴起者乎。
备注:原文载于《新蜀报》,民国卅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刊发。该文献由《蓬安县志》主编邓郁章提供,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王白与(1902-1949),四川蓬安柳滩乡人,毕业于北京陆军测量大学,曾任《新蜀报》总编辑、总经理,《华西日报》社长,学贯中西,擅长书画,著有《双梧桐诗集》、《力斋诗词集》,写过一首自由体诗《四川老百姓起来了》。1948年加入民革,任民革川康负责人。1949年8月被捕,11月27日就义于重庆渣滓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