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20日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我校音乐学院黄金中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浙江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参加此次大会的还有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赵塔里木,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博导,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嘉幸等200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黄金中教授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校黄金中教授代表高校国家艺术基金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论坛做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民歌表演人才培养》传承培养的模式与方法”的主题发言。他用本人主持2019国家艺术基金《裕固族民歌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具体实施做法介绍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他更加强调了非遗活态传承和采用本民族语言来传承传播非遗民歌的必要性和精准性。他认为采用集中培训和开放式学习体验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具有互补性和可行性:
集中培训通过“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强和提高传承人的演唱技能,掌握演唱技法,开发歌唱共鸣腔体,规范歌唱者咬字发声的方法;
开放式学习体验经过采风、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可以亲身体验到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和民歌传播环境,可以更好的向民间艺人学习他们的腔调、韵味、情感和情绪的把控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格,使之在保留民间非遗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得以美化和提升。
对音乐的挖掘和非遗保护传承的本质是一种人生观,只有形成艺术化的人生观,才能真正发掘民间音乐最深层的意义,只有深刻体验生命,融入生活,才能理解和把握民间艺术,并将民间音乐和非遗传承的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的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民歌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和支持措施,使非遗项目得到重视和保护。但因在传承人的培养方面缺乏相关教育制度保障,尤其是高等教育还未能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因而有的项目正面临断代与消亡,其传承人培养迫在眉睫。所以,如何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承担起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任务,创办华夏乐府,以带动全国高校及各地音乐艺术院校对传统文化艺术人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给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一个传承的家,促进地方乐府、校园及社区乐府社建设,完善在线传统文化课程,使华夏乐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代表性工程和利在千秋的长期事业,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不断助力人类“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