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我们学校也不例外。4月初,学校“读书月”暨“悦读中华经典”系列活动开幕,学校领导出席活动,还邀请了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省文史馆馆员来校担任“真人图书馆”嘉宾,“2018年校园最美读书人”、我校文学院教授皮朝纲作了活动发言,集全校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之力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为师生们呈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雅经典的“悦读”盛宴。
在官方积极努力推广阅读活动的背后,作为一个单纯的活动参与者也好,或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也好,我们可曾有那么一个瞬间静下来思考——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可以丰富人生阅历
清代诗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曾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话的意思是说读书的境界是与年龄有关联的。但在我看来,不论是老年、中年还是少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人生去读书,与每一位作者感同身受、融会贯通,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蕴藏在文字后面的人生哲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从在陕北当知青到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从梁家河窑洞灯光下读书到中南海办公室藏书,40多年来,习总书记从书中、从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人生经验,用前人的知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阅历,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治国有方、为民着想的国家主席。
读书可以增添生活情调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不论你是什么身份,学生也好、工人也罢,为了适应发展的脚步,我们不得不以一种快节奏的方式来生活。既有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考研日程表,又有“996”制度下喘不过气来的工作环境。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既缺乏自主性又缺乏情调。在这样紧凑而单调的生活中,如果能有片刻时间拿来读书,将其他的一切都抛在脑后,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想得那么压抑和不堪,甚至还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调。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总结讲话中向大家推荐了五本马列著作,形象地说明了怎样读书才能增添生活情调:“我们可以把这5本书放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它一遍或看它一两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在我看来,这个“味道”便是毛主席从书中得到的生活情调。战争时期尚且可以如此读书,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平常也可以在茶余饭后抽出一点时间,找一些经典书籍,即使读它个一两句,久而久之,生活也会变得有趣起来。
读书可以清楚地认知世界
我们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旅途。心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远方。如果说受到金钱、时间限制,我们不得不将渴望远方的身体暂时停留在学校,那么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够让心“走”在路上。读经典名著,可以领略雄伟的长城、感受完整的巴黎圣母院;读纪实游记,可以与作者一起在丹麦听安徒生的童话,在德国感受精准的工艺,在巴西的热带丛林穿梭,在马尔代夫享受阳光与沙滩;读天文地理,可以在海洋与银河之间畅游,感受自然的神奇。为什么说读书可以认知世界?徐霞客坚持了27年,走遍中国大好河山,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历时29年编成《本草纲目》……不难发现,我们所读的一本本经典,都是前人亲身实践而得来的认知的汇总。这也是为什么说读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世界的原因。
读书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主席曾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而在近100年前,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表达自己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书能够使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尚且如此深明大义,我们也应当把复兴中华民族当做读书的最终目标。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每个人都需要让自己心灵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换言之,我们读书,不仅是为自己,也是在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前有众多学者苦心钻研写成名著,后有国家主席以身作则饱读诗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如果要为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我会说: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让自己有涵养、有谈吐,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