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3/4期理论视野栏目发表了我校校长汪明义文章《实现教育强国梦 师范大学有担当》,现将全文转发于后。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要。国之强盛,必尊师而重教。民族之伟大复兴,应把教师置于崇高的政治、社会和职业的地位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球视野,审时度势,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实现教育强国梦,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是基础。好教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好教师既需要政府层面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更需要师范大学的作为与担当。为好教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师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师范大学的初心,为此,新时代师范大学需要着力强化师范生的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社会素养和国际素养培育。
第一,锤炼学科素养,打造专业本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社会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确立为师范教育的第一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可见,知识的授受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现代教育实践里,知识存在于学科和专业。师者的责任就是要以伟大的人类实践为背景,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把打开知识宇宙的钥匙递交给新生的一代,使其能够在新的知识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之,保证知识文明的生生不息,保证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以至于无穷。因此,现代学科知识素养和专业本领是好教师的关键。为此,新时代的师范教育需要建设并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跨专业选修制度和课程实施大纲制度,借助人工智能的先进成果,打造学科交叉学习的个性化知识平台,引领师范生经由学科知识的学习,知晓核心的学科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对自己将来发展有什么作用、与此相关的领域还有哪些未知的问题等,熟悉学科知识在整个知识宇宙中的位序和独特价值,掌握打开知识宇宙的钥匙,知识化自身的生命和行为,成长为现代学科知识和科学真理的真正掌握者。当师范生通过大学教育具有这样的学科素养后,他们将来在中小学的知识教学中,就不会仅仅依靠简单地灌输,而是会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阐释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价值,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二,陶冶教育素养,激扬教育情怀。精深宽广的学科知识和专业造诣,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教师要具备四种品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就集中表现为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育素养陶冶的结果。新时代的师范教育需要从教育素养的陶冶入手,引领师范生养成深沉的教育情怀,拥有教书育人的激情。为此,新时代师范教育至少需要构筑现代教育理论、文化知识和教育实践三个相互统一的课程学习体系。现代教育理论及其规律是教育情怀的内核,它所解答的是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有什么价值、如何评价教育等。有了教育理论,教育情怀才会生发出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了教育情怀,师范生也才会自觉地追求教育理论,这是一个相互循环增值的过程。教育理论所归属的教育文化是更广大文化形态的一部分,教育理论的全面理解与认识需要把教育文化放置到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中。新时代师范教育要自觉引领师范生从整体文化视野的高度把握教育的文化价值位序,这一把握是向深层次教育情怀的拓展与固化。教育理论与文化的和合互生又会进一步激发未来的教师把情怀和目光自觉扩展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从而促使他们关注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实践中人的生成。有了文化和实践的融入,教育情怀就会成为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视教育若性命、视学校若家庭、视学生若子弟”的师魂。
第三,润化社会素养,增强使命担当。教育是社会改造的有益工具,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引领者,这就意味着教师的社会素养是好教师的应有之义。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它以教师教育学科知识的习得为主要内容,辅之以有限的实践实习教学活动,其实践实习主要被划在了各级各类学校里。现代教师资格证制度建立以后,学生也主要是以修习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化课程为主,辅之以标准化的考试等,其训练内容里仍然缺乏广泛社会实践的内容。好的教师职责就是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好教师的社会素养的生成之道,当重构师范生的课程培养和实践教育体系,增加广泛社会学的课程和内容,引领学生习得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合教育理论,密切关注传统、国家、民族以及人类未来等问题,从一个广大包容的视野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由此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同时,辅之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教育,不再是从学校里来到学校里去,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教育学的知识深入社会实践,学会把社会问题加以教育学化的阐释。尤其要关注社会中弱势人群的存在问题,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把教育的伦理法治加诸于社会实践之中,以促进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使得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相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相统一,把现代社会素养润化于师者的品格之中。师范大学在学期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假期所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以及在平时师范生自发地所开展的社区公益活动就是指向润化其社会素养的有力载体。
第四,培固国际素养,开辟全球视野。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创新的现代世界是一个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世界,人们之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下,全球社会正在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协同发展,国际意识成为了现代人的普遍意识,全球价值也成为了现代人行为的重要取向。现代教育需要积极回应这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有效促进国际意识的形成和传播,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集聚全球教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经由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搭建人类文明互通的友谊之桥,培养既能承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又能服务国际社会的现代人已然成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伟大使命。为了承担起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师范教育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全面建设有利于师范生国际素养养成的教育教学体系,开辟师范生的全球视野,形成国际化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推进和实施。在专业建设上,建设包含国际文化资源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外语及文化的学习;在教育主体方面,开展师生国际间的互换交流学习,实施学分互换认证制度;在实践实习环节,开辟国际间的实践实习路径,建构各种国际化的师范生教育平台,增加国际社会间的理解和认同。
新时代教师教育拥有了新的地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石。当然,在新时代教师教育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即如何引领基础教育,如何让最优秀的学生从事教师教育;新时代教师教育还面临着新的任务,即师范院校要回归师范性、师范专业回归专业性、师范学生回归职业性。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地识读教师教育,不断地“锤炼学科素养、打造专业本领;陶冶教育素养、激扬教育情怀;润化社会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培固国际素养、开辟全球视野”,师范大学就能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好教师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教育家辈出的时代必将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