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14日,学校召开2025年工作部署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梳理学校2024 年的工作,分析当前学校抓改革促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学校 2025 年重点工作。2月19日,学校印发《四川师范大学2025年工作要点》,对6项重点任务和6个方面26项工作要点进行布置。全校广大干部纷纷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落实,全力以赴完成新学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下是学院负责人代表的专题访谈,大家聚焦学校新学年重点工作谈认识、讲举措、促落实。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尚峰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将团结带领广大师生,用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以培育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为重要契机,狠抓党支部建设,建好“狮石孕穗”党建工作品牌,积极推进学院党建与学院发展事业深度融合。二是突出立德树人,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坚持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抓好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协同,推动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系列教研成果。积极推动思政课程群建设,加强2门国家级、1门省级一流课程和2门省级“思政课程”示范课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打造成金课,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三是突出学科建设,以有组织的科研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凝练学科方向,聚合学术力量和学术资源,扎实推动有组织科研,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力争产出重大学科科研成果。建好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组织撰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列丛书。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屈加文表示,数学学科学院将以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强党建品牌建设,推进“提质增效攻坚”两年行动,巩固“示范创建”成果,对标争先,孵化国家级、省级党建示范项目,抓实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分层分类培养育人模式,推进拔尖人才培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就业工作,提升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三是以“贡嘎”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博士点和应用统计硕士点建设,积极参与一流学科争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加快产出标志性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四是实施人才强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打造一支符合学科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五是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深化基础教育服务。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恒新表示,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按照学校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将采取6个方面16项系统举措。一是加强党建。坚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素养,探索新形态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能,统一思想认识。二是强化队伍。培养忠诚专业奉献的干部队伍作表率破难题。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生分类分层服务体系。三是增强学科。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做好物理学博士点评估,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突破面上项目立项。四是夯实基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新师范卓越物理教师培养班”试点和电子通信提质增效工程。推动一流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为示范课程深入改革,建设“AI+课程”。强化培养过程和关键课程。五是全员考研。鼓励全员考研、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就业竞争力。支持科研参与、访学留学、学术报告等。六是制度创新。推进教育教学、职称评审、绩效分配、教学互动和“周六活动”等改革。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廖才祥表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将紧密围绕学校2025党政工作要点,推动学院在党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党建方面,学院党委和教工第一党支部将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创建项目,力争获批四川省“双创”标杆院系建设单位;争取在国家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学院影响力;计划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党建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在本科教学方面,学院将加强化学省级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修订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将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在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将加大资源调配力度,整合实验室等科研资源,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博士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力争获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提升学科整体科研水平。在学生工作方面,学院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学业与就业指导,确保学生高质量发展和充分就业,并狠抓研究生考取率。学院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狠抓落实,奋力在党建与事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文学院院长毛娟表示,文学院将恪守“博我以文,化成天下”院训和“诚信严谨,博雅通变”院风,实施“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民主兴院、以法治院”的建院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扎实完成“十四五”任务,认真做好“十五五”规划,为学校“改革攻坚年”作出努力。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学院本科一流专业建设和“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办好“新文科实验班”。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提升本科生深造率,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以学科建设为指引,凝练汇聚学科优势,建设好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等;切实推进有组织科研,产出标志性成果,在高级别项目、成果、平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步,增强学院核心实力。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育用并举,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高水平人才称号方面取得突破。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院在文化传承创新、教师教育示范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等方面的优势作用,积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表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秉持学院“1234”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以三个学术(教学学术、发现学术、行业学术)为抓手,以四个基层组织(党组织、教学组织、学术组织、学生学习组织)为依托,全面推动学院党建工作与事业融合发展。一是发挥学院党委举旗定向作用,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成效,建设和谐学院,引导和团结全院师生“温故求新、笃行致远”;二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倡导教学学术,持续加强教育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整改,办好“李安宅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激励硕博研究生从学术后备军向生力军转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营造浓厚的发现学术氛围,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四个省级学科平台建设,明确优势学科建设方向,建设好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培育新兴、交叉、特色科研领域,推动国家级项目申报、重要学术成果产出再上台阶;四是引育用并举,传帮带结合,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在获得高水平人才称号方面取得突破;五是发挥学院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及历史基础教育领域优势,激发教师以行业学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表示,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的教育学科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秉持“建设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生态”的发展导向,以培养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繁荣教育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全面推进学院党建与事业发展相融合。一是全面加强学院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对学院事业发展的领导,引领学院事业发展的提档升级;积极申报国家级“双创”支部与省级标杆院系;实施辅导员工作业绩与育人实效提升培育项目。二是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学院确立“232”的发展思路,依托教育基本理论和课程教学论两个重点学科,建强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核心素养教育研究和民族地区教育三个学科方向,强化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研究两个学科特色。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建良好的学术风气、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推行首席专家领衔的小团队科研、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举办常态而有特色的学术会议活动;拓展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渠道;进一步推进学院青年教师专项发展计划。四是强化基础教育引领与服务。聚焦科教兴国战略,论证和筹备科学教育硕士点建设;依托教育专业学位点与科研平台深化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郑涛表示,根据学校《2025年工作要点》所确定的“改革攻坚年”定位和重点任务,学院提出七大改革攻坚措施。一是强党建。坚持党建事业融合发展,以党建带班子,以党委凝聚共识,以支部落实目标。二是精学科。树立学科龙头共识,通过全面梳理,明确重点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和人才引育。三是优培养。在确保教学规范运行基础上,全面布局课程、名师、案例、教学成果奖;加大对挑战杯、互联网+等标志性竞赛的奖励力度;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大力提升研究生报考率和考取率;积极鼓励海外深造。四是促科研。以机制创新为引导,全方位推动高级别项目、高水平团队、高等级奖项孵化培育和科研平台建设;大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五是抓服务。实施“进城”“下乡”两手抓战略,一方面全力推进“首发经济研究院”建设,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等重大议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省域政策落实落地。六是扩影响。擦亮MBA、MPA两块金字招牌,推动专业学位硕士、同等学力申硕及非全日制教育协调发展。七是保民生。通过机制设计和管理优化广泛问计于民,确保学院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教职员工,打造共同精神家园。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左勇表示,学院紧扣学校本年度工作要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二是聚焦学科,提升科研实力。围绕博士点申报,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做好内培外引,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重点打造科研平台,做好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园建设规划;继续做好有组织科研,凝练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全力完成 “十四五”目标任务,谋划“十五五”规划目标。三是优化培养,提高人才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调整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同时加强新专业招生宣传力度;推进教材建设,打造精品教材;深化课程改革,数智赋能教学;开展教师分类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组建教学团队凝练教育教学成果,组织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做好硕士学位点评估工作;专项培育优秀案例,申请入库教育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四是校企协同,深化产学研用。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川渝龙头企业,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把企业难题转化为师生课题,拓展横向项目经费来源,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舞蹈学院院长张恩思表示,为积极响应学校“改革攻坚年”的号召,舞蹈学院立足实际,精心谋划,制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以全面推进目标任务。一是以“领舞者”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促进党建事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冲创”行动提质增效,形成“党建与业务、课堂与舞台、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地方优势与国际视野、文化传承与守正创新”五个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艺术基金等重大项目,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构建“科研项目+实验班”协同育人体系。重点开发舞蹈创编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实施动态淘汰与递补机制,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三是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组建舞蹈专业博士点申报工作专班,对标对表,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申报标准。四是加强对学院获得重大奖项作品和艺术基金项目的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业内影响力。五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教学-学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重点推进CCPE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打造“四育”人才培养理念,为培养创新性舞蹈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陈杉表示,2025年,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观”为引领,紧扣学校工作要点与学科专业建设,以改革驱动,促进党建与学院事业协同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筹备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夯实政治根基。二是精准提炼优势方向,对标开展学科建设,全力备战2026年学科评估。以设计学为依托,谋划“十五五”规划,朝着博士点申报发力,提升学科竞争力。三是融入人工智能、数智设计理念,打造高阶课程与优质教材,孵化教学成果奖。巩固学科竞赛优势,将“三苏文创设计大赛”提升为A类国赛。四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AI执教能力内培。通过内培、外引提升博士比例,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孵化人才称号,提升师资水平。五是加大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培育新兴、交叉、特色科研领域。培育重点、重大项目,强化结题管理,孵化哲社成果奖,争取横向经费突破。六是推动“中意合作办学项目”升级,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艺术联展及海外交流项目,提升国际影响力。七是对标孵化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与腾讯等行业龙头共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就业率与深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