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由我校大西南文学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我校文学院承办的“民间、民俗与地方文学的当代价值:第三届大西南文学论坛”在成都市锦江区大成宾馆举行。副校长郭朝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澳门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主持。
郭朝辉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情况。她表示,近些年文学院在大西南文学研究、华西民俗研究、民间文化研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将会进一步推动区域文学文化和民俗等研究的发展。
随后,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我校文学院党委书记袁耀林等分别致辞。朱寿桐在致辞中阐释了“大西南”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学理依据,强调大西南文学研究不仅是地方文学、地域文学研究,而且是中国文学文化研究必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袁耀林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文学院发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他希望通过对“大西南”概念的重新阐释,超越既往地域文学研究偏重特殊性的研究框架,构建一种具有广泛联系性与普遍性新的文学研究范式。
开幕式后,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全之,四川大学教授周维东,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贾振勇,成都文理学院教授邓经武,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云南大学教授段从学,四川大学教授李怡,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李骞,我校谭光辉教授、李琴副教授等学者分别作大会主题发言。本次论坛共设4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围绕“大西南文学”“民间文化与民俗”“地域文学研究”“地域性与民族性、现代性”等话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及发言报告,涵盖研究对象、理论方法、传播影响、史料发现等多个方面,问题意识明显、论述严明、新论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