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学之道
涵养正气、骨气、才气、大气
——在四川师范大学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汪明义
(2023年9月10日)
亲爱的2023级研究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这美丽的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24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入四川师范大学这个大家庭。你们的到来,为狮山添彩,让龙湖增色。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向陪伴你们一路走来的亲人、师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际遇和使命担当。身处新时代的你们,有属于你们的时代际遇,这就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引发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器主动学习和适应人类,并同人类一起创新这个世界,智能革命正引发深刻的产业变革;二者相互交织,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推动人类世界动荡不羁地前进。伫立于世界大变局潮头的中国,正既以全方位开放的智慧拥抱所有的机遇,使之成为高水平发展的动力,更以坚定不移的信心迎接所有的挑战,使之成为巍然于世界之林的弘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你们是未来科技创新和时代变革的主力军,在即将踏上或再度踏上科研之路的关键时刻,应从全球变局和国内大局中深刻认识到你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你们必为的责任,就是以专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方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从学、识、才、德诸方面广积淀、深筑基、铸高格;你们必尽的使命,就是以学业和学术为志业,以此为国家的世界性发展和民族文明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未来,你们该如何肩负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如何度过人生这段最宝贵的学术旅程?我给大家的建议是:用大学独有的“一道四气”来荡涤你们的心灵,来强健你们的体魄,来提升你们的智慧,在四川师大这片成长成才的沃土上造就最深的学问、练就最高的本领、成就最好的自我。
大学之道,既是汇聚人类文明智慧的宝库,又是揭示大学本质规律的根本观念。
作为涵纳大学本质和规律之根本理念的大学之道,就是大学求知真理、涵养正德、培育法则的根本观念、奠基信念和本体性方法。或可通俗概括为:大学之道,是符合大学道德规范和本质规律的根本理念,就是“至善”与“理性”。大学的“至善”,就是纯粹的完美之善,它是超越道德和美德之善的善。道德的善是人人必行的基本善,它以“利己不损人”和“利己也利人”为行为准则;美德的善是人人应行的高级善,它以“无私奉献”或“自我牺牲”为行为方式。至善,即孔子所讲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之善,就是无任何私心杂念地把自己奉献给世界的善,它内凝为大学的愿景和使命,会通成大学的胸襟与格局,擎托着大学的理想与价值追求。大学的理性,包括其观念理性、文化理性、学术理性和管理理性。大学的理性,集中表述为大学“是什么”和“应该干什么”,也就是“何为大学”“大学何为”。前者重在明证大学为什么是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探索真理和创建方法的地方;后者重在揭示应该怎样培养或学会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探索真理和创建方法。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正确观念和理性思维呢?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提高,坚守大学之道,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崇尚科学精神、践行学术规范,争当勇担历史责任的奋斗者、学术高峰的攀登者、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和道德风尚的践行者。为此,希望你们珍惜又珍惜再度校园生活的年华,以行而不辍、旦复旦兮的自觉、涵养大学的“四气”,成长为人类进步事业的推动者。
大学之正气,既是国家民族的道德高地,又是大学始终探究真理之勇气。
讲正气是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首悲壮激越的正气歌,发人深省,令人感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诸如: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等。在这些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中,“讲正气”贯穿其中,至关重要,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奋起抗争,顽强斗争,捍卫真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歪风邪气面前,它表现为一种凛然不惧的斗争精神;在危难险阻之时,它表现为一种坚贞不移的奋斗精神。它是修身立德的镜鉴,是激浊扬清的度尺。
大学就是透过历史(宇宙史、生命史、人类史)探求真相、揭露真知、发现普遍,形成真理,构建知识。作为学术组织,大学的正气,就是大学始终秉持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独特气质和精神追求。洪堡说,“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哈钦斯说“在一个理想的大学教育里,学生不是从最新的观察着手然后回到第一原理,而是从第一原理着手,到所有那些我们认为对了解这些原理是有意义的最新观察”。大学得以独立存在并始终享有最高荣誉,就在于它能给予人以原理和原因的知识,能够给予世界合理存在以最终的解释依据和理由。
作为一名研究生,需要以每日行动的方式涵养大学学术之生命。当前,一些不良的风气严重影响学术正常发展: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人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还有的甚至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但请同学们记住:在这个德行可贵的时代,学术诚信才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希望大家践履大学之敬理性、循真理、守至善的正气,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做到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诚信为人、坚持真理,将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作为你们的学术领域的“一日三餐”,取法乎上,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涵养心志和人格,用正直和诚信彰显学术生命的伟大。
大学之骨气,既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又是学者立行天下之底气。
“骨气”是合成词,其中,“骨”是一独体象物字,“气”是一象形字,本义运气,象气流游动的形状,指构成人体的骨架气韵流动,特别是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人体的骨架构成人体的基本格局,成为保护人体柔性部分不易受损伤的刚性部分,它之能气韵流动,是因为人骨里有滋养它自身的骨髓,骨髓充满活性滋养功能的状态。由于“骨气”具有如此的身体机能,就获得了人之站坐行处自有其格的喻义,一是指人的独立人格;二是指人的独有气质。人格学家马克·柯克定义“人格就是一个人怎样看待他或她自己”的独特姿态、体认框架、最终边界和力量展布方式,释放出只属于自己才有的独特气质,这就是骨气。大学的骨气与人的骨气有内在通络性,在于大学总是以自身方式培育出年青一代的骨气。
大学的骨气是标识大学区别其它任何社会组织而独立存在、发展、前行的精神框架和文明气质。中国大学立身之“骨气”也即大学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风骨”和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时代新人之“骨气”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中国大学以骨气立身,在民族存亡之际、在国家危难之时,不屈不挠、勇毅前行。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互鉴,构成大学的精神框架,就是大学的骨气。
作为研究生,希望你们在每日行动的阅读、思考、实验、研究中自觉地吸取古往今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营养,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训练自己的怀疑精神、批判与包容的精神、广纳与慎取的精神、整合与创造的精神、向前开新与追本溯源的精神。同时,更需要培养“坚强不屈”的骨气。我们的骨气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历史文化基因中来,也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文化根源。我们研究生要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精神里寻找骨气,要在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能丢”的不屈里寻找骨气,要在红军战士“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无畏里寻找骨气,要在科技工作者“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自信里寻找骨气。以此磨砺、提炼、强健科学学术人生所必备的独立人格、存在尊严和坚守德性的强大定力、顽强毅力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斗志。
大学之才气,既是推动人类前行的引擎,也是拓展人类思维之灵气。
《辞海》解释:才气就是才能,就是较高的思维或办事能力。大学的才气就是发现大问题、展开大思考,进行大探索,培育大学问、创造大知识。一方面,大学要探索和传播普遍文化知识,培养一大批追求真理的人,让大学在绽放人类智慧之花朵中成为不朽,最终为人类贡献新智慧。比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明确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能够吸纳人类所有艺术、科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使其适得其所,它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播和推广知识,使他们养成“一种以自由、公平、冷静、克制和智慧为特征的终生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大学是研究高深专门学问的机构。研究高深专门学问,服务于人类文明进步,成为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和科技革命的动力站。洪堡指出,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社会上一切学术机构的顶峰,“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正是在此理论影响下创办的柏林大学最终成为“现代大学之母”。
大学之令人心生敬畏,就在它本身才气横溢。它能将“学问的各个分支领域集中到一起”,哪怕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发挥人与人、研究与研究之间的真诚联合(西南联大是最典型的个案),能够将“自由思想的原则”贯通始终而拆除任何籓篱和阻碍实现“兼容并包”。拥有上千年历史底蕴的中国古代书院就是最好的例证。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涵养“出类拔萃”的才气。希望大家学会敬畏、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将发现、思考、探索的东西予以会聚、集中、联结和整合。才气是知识的积累,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古人说:“凡人欲学一事,必先见明道理,立定脚跟,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极处不休。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涵养才气是研究生阶段探索科学、钻研学问必备素养,在有条理地创造新知的过程中学会进一步发现,发现知识背后的方法、发现知识与知识的关联、发现知识生成方法和知识建构体系的逻辑、法则、原理,并寻求其逻辑、法则、原理的普遍性解释。同时,大学以发现、思考、探索、集中、联结、整合和有条理呈现的方式创造的知识、方法、思想构成的才气,要能够会聚在你的身体里,进入你的生命里,构成你学术探索和人生创造的源头活水,这样才可一点一滴地积累,跬步向前,自我育成终身受用无穷的创造的智慧。
大学之大气,既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天职,也是彰显大学引领世界的豪气。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亦在于气量之大。人之“大气”乃指一个人有大度量、大胸襟、大格局,大学亦然。大学之大气,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圣地,能培育格局高远的时代新人,能接纳个性多元的文化思想。大学既是本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心,也是外国经典文化交融和创新的平台,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实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地。大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组织,面对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能接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和吸纳处,在多种文化力量相互博弈、兼容并包的过程中,发扬优良传统,集聚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发挥光大中华文化“民胞物与”“万有相通”“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优秀精神元素,使其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中“贞下起元”,达向卓越之境。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修炼“高瞻远瞩”的大气。就必须放眼未来,必须胸怀民族、国家和人类,必须具备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走出书斋、放眼世界,超越个体、服务人类,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持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这一切的养成,都需要你从每一个今天做起,读书、读书、再读书,思考、思考、再思考,探索、探索、再探索,只有如此,才可积成大眼量,练就大气魄,成立大功业,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真正成为大气大为、天下大同之先锋。
同学们,“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愿你们珍惜每一个今天,走进阅览室,走进图书馆,全身心接受人类知识、方法、思想、文明的沐浴;愿你们肩负时代大任、彰显生命光辉,将正气、才气、骨气和大气注入你们的学术基因,并用自己的行动来丰富大学的“一道四气”,在攀登学术高峰的陡峭山路上不畏劳苦、不怕艰辛、不惧挑战,奋力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推进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