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川师范大学第五届工会会员代表、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代会”)将于3月28日召开。会议旨在总结回顾2018年我校各项工作情况及主要经验成效,明确2019年学校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实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大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体制改革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会议的召开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两代会”代表系列访谈,让我们一起聚焦学校“两会”,共话学校发展。
受采访人: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汪必琴
记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汪必琴:2018年9月,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学校“24356”办学思想体系为指导,坚持发展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围绕设定目标、监督考核、宏观调控、公共服务、政策研究、对外联络基本职能,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政策研究,理清学科建设思路,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二是摸清家底,组织对申博学科逐个进行调研,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三是研究制定《学科建设核心指标》,引导学科对标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建设督导联系工作机制;四是启动申博学科方向带头人遴选工作,召开申博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推动现存问题的整改和落实;五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对外联络;六是做好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科建设专项项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动态调整等专项工作。
记者:当前学校学科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汪必琴:2018年下学期,我们重点围绕学科水平评估、申博学科建设等学科建设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详细梳理了学校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以及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措施,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强化了学科意识,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方略。但是,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学科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首先,国家“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我们面临着省内外高校激烈的竞争,各高校都坚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各显神通,希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学科建设经费基本上依靠学校自筹,进一步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再次,我们自身的内功也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高水平学科队伍的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平台建设质量、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记者:谈谈您对推动“2019学科建设年”落地落实的认识和设想?
汪必琴:2019年是学科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学校面临第五轮学科评估、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双一流”建设三项重要工作,形势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学校今年的工作要点聚焦学科建设,我认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首先要不断强化学科意识和学科思维,以学校制定的《学科建设核心指标》为引领,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其检验工作的成效和水平;其次要始终聚焦重点任务,加强对标建设,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尤其是要力争在关键性评价指标上取得突破;第三,要发挥多方面的合力,职能部门要着力提供公共服务,学院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方面的引领作用,学术骨干和专任教师要积极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第四,学校有限的学科建设经费将优先用于支持支撑学科提升水平的标志性工作或成果产出。最后,希望全校上下都能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和时间的紧迫,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势头,立足各自工作岗位,为学校学科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受采访人:教务处处长 毕剑
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高校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请简要介绍一下我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情况。
毕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在新的时期,我校确立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了“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二是强化了“课程 环境”的教育理念,三是健全了“内生发展、帮扶指导”的教学制度,四是优化了“多元培养 个性成长”的培养模式,五是完善了“过程监控 多元考核”的评价机制。围绕人才培养建设,过去一年多以来,根据“三心四能五结合”培养总目标,分师范、非师范、艺术类,重构了79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目标-课程-路径绘制培养矩阵,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素质教育基础 学科平台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发展课程 素质教育拓展与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制度、“十个一”教育养成制度,大力推进课程及课堂改革,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根据多元人才培养需要,优化“陶行知班”、“双学位”和辅修专业,拓展4 2本硕连读规模,新设4 2 3本硕博贯通培养、第二校园经历项目和学生海外研修基金项目等,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多元选择路径,并取得初步成效。学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获批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并在2018年考核中获得“优秀”。
记者: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推进“课堂革命”,请问我校在提高课堂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毕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核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为消除“水课”,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过去一年多以来,我校重点以课程实施大纲为抓手,通过缔结师生教学契约、搭建师生沟通桥梁、提供学生学习工具、完善教学评价工具,着力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系列问题。在深度推进课程及课堂变革过程中,一是坚持学生中心,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课程实施大纲的意见》等系列制度举措,确立了“教学理念、课程介绍、教师简介、先修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要求、课程考核、课程资源、课堂规范、学术诚信、教学合约、其他说明”等14个课程实施大纲核心要素,加强课程及课堂设计,彰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二是坚持将课程实施大纲编制、使用、出版情况纳入学院目标考核,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纳入教学督查的重点范围,目前,全校有800余门课程编写了实施课程实施大纲;三是坚持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编制1份合格的课程实施大纲给予6个科研分的认定,正式出版1本课程实施大纲按照完成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认定,同时建立优秀课程实施大纲出版制度,全额资助进行正式出版;四是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新建了四间智慧教室、购买了智慧树、尔雅等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在提高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记者:去年中央四号文件颁布实施,教师教育迎来又一个春天,我省也明确提出推进师范教育的“三个回归”,作为师范大学,我校在师范生培养上有些什么新的举措?
毕剑:作为师范院校,师范教育是我们的根本和特色。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堪当教育大任的优秀教师,近一年多来,学校以推进师范教育“三个回归”为抓手,积极推进师范生培养改革:一是围绕践行“引领区域教师教育”的办学使命和建设“人民教育家成长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决策的高端智库”的办学目标,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办法》,缩减非师范专业规模,持续扩大师范生培养比例,到2020年,学校师范生招生规模将达50%左右;二是对接多元需求,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培训-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的内部协作联动机制和“学校-政府-中小学-教研机构”“四位一体”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通过4 2本硕贯通培养项目,加快卓越教师培养;通过拓展“双学位”教育,加强复合型师资培养,通过提升“陶行知创新实验班”,加强师范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通过支持学院举办“教师教育基地班”,加强学科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强化“公费师范生”教育,加强农村民族地区一线师资培养;三是以“十个一”教育养成制度为抓手,持续举办“我与名师面对面”“我为母校献堂课”等系列活动,帮助师范生领略名师之魂、名师之技、名师之艺,促进师范生提升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社会素养和国际素养;四是加强师范生能力训练与素养提升,通过严格微格教师选派和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全面开放微格教室、“十个一”教育养成活动等途径,大力加强师范生教师技能及能力训练,确保师范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受采访人: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赵国平
赵国平,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校级特聘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高校“凝聚态物理“和四川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民进四川省委常委,2012年和2017年分别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磁性材料和自旋电子学。发表SCI检索论文90 余篇,主持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多次获得校科研十佳称号,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018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其关于磁性斯格明子赛道存储的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Albert Fert 先生等人的引用和高度评价,相关成果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
记者:赵教授,您好!据了解在2018年的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你在采访中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就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开展教育,那么对川师大来说,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符合您认为的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赵国平: 谢谢你们的关注。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开展教育与我校“”24356“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也是尊重教育规律, 回归大学之道的一种体现。我校最近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就做得非常好, 我这儿重点谈一下我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这是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培养理念的一个很好举措, 在我校也有非常成功的先例。比如我2010年至2014年指导的一个物理专业的学生, 在本科期间就做出了令诺贝尔奖获得者惊叹的工作, 毕业之后就被推荐到海外工作并攻读博士, 目前已经成长为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不过“本科生导师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课程负担较重, 跟着导师学习、科研难以持久;其次导师的投入和产出回报不成比例, 积极性不高;再次导师的办公实验室场地不够。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以保障“本科生导师制”顺利有效地开展:1. 进一步降低课时, 给学生减负,同时给跟着导师学习、做科研的学生计学分,科研成果也计学分, 以保证学生持久的热情和动力。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责权利,适当提高导师的津贴, 并对优秀的本科生导师给以奖励和办公实验场所的保障。我认为, 高校“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有弹性的平台,给学生一个放飞自我, 发挥特长的机会, 而本科生导师制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 年轻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给他一个好的平台, 能飞多高, 能飞多远, 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记者:作为川师大的特聘教授以及四川省高校“凝聚态物理”和四川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您觉得我校把2019年定为学科建设年对学校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您对即将召开的学校“两代会”有什么期待?
赵国平:我注意到, 最近两年, 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科建设非常重视,把2019年定为学科建设年,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体现了学校在新形势下的勇气和决心, 体现了校领导的魄力和担当, 对我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作为四川师范大学的一员, 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感觉到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对即将来临的两代会非常期待。期待学校出台改革的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推动我校学科的快速发展;期待我们每一个师大人, 以新时代主人翁精神, 为师大的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新时代新举措,以改革开放推动学科建设,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每一个师大人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