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读书要有读书的心。 有了此心,方能入静, 方能板凳不怕十年冷。
●多读典范, 摹仿典范。 不学时文, 不以时文为荣, 而以经典为范。 日积月累, 就会爱上汉字了。
●到了大学, 要会写一篇好文章:要有文采, 要有思想;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 。
学年伊始, 校报约稿, 告写给新同学几句寄语。
那就讲讲读书写字做文章的事罢。读书写字做文章, 本天经地义不必饶舌之事, 近年却越来越让人觉得成了问题。
一是读书吧。读的什么书呢? 一是课本, 二是闲书, 严肃的书读的人太少了; 更甚者, 课本到期末, 没有翻过一遍的, 大有人在, 更不要说必读的阅读书目了。二是写字吧, 拿起笔来, 发现许多字写不准确, 更不要说繁体字了, 东拼西凑, 歪歪斜斜。 三是做文章吧, 写出的句子, 通顺的不多, 没有语病的就更少了。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特别是第三种情况, 在我们学中文的学士、 硕士论文的初稿里, 司空见惯, 博士生的论文初稿中, 也不乏见。
原因是什么呢, 吟罢低眉无写处。我这里讲一故事。 物理学家钱伟长,18岁以国文历史各100分, 物理5分, 数学、 化学凡20分,英文0分的成绩, 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 因 “九一八” , 坚转理科, 企以造枪造炮, 赓即成为物理系高材生, 后成举世闻名力学家。 此事意义太多。 比如, 当下高考语文有100分否? 有让学生考上100分的老师与教学、 考试制度否? 姑不论此, 起码,对于同学们来说, 最重要的一点, 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章是最基本的功夫, 无论文理法医农商工, 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章, 以后做什么都可以做好。 钱伟长系不疑的例证。
读书要有读书的心。 有了此心, 方能入静, 方能板凳不怕十年冷。 扪心自问, 多少同学有此安静读书之心? 这得好自为之。 我给本科生讲课时说过, 什么是大学生? 我说一条标准, 就是不到校
园广场去的, 就是大学生。 高于一本线上来的同学, 天天到校园广场去混, 几年下来, 就到了三本线。 有一位同学, 毕业后给我讲, 他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一直记得。 这个学生叫牛冠恒, 毕业当年就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中国哲学史的硕士生, 现在继续读这个专业的博士生, 他有何事, 皆来信告知。 这是一位心静的典范。 心静不等于身静, 牛同学是当年很活跃的学生, 风云一时。
西南联大九年, 国难当头, 炮火连绵,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杨振宁,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以及不少鸿儒大士, 均出于此。 当年教育部行文, 要求教材部颁, 消息传来, 教授众怒, 公推冯友兰抗辩, 一书写出, 保住了圣洁。 学生如此, 边躲警报边读书, 心静。 老师更如此, 躲警报时抱着自己的著作。 金岳霖多年写就的六七十万字 《知识论》 书稿, 垫成坐垫, 警报跑丢。 但他心静, 重写一本。 书付梓云: “写了这本书, 我可以死矣” , 可见书之重量。 冯友兰评: “道超青牛, 论高白马。 ” 此谓心静。心静了, 你就有时间, 你就有空间, 你就有企划,你就有未来。
我在法国、 德国, 处处看到一些女性, 车上路边, 手不释卷, 有空就读起来。 她们不受大众传媒的左右, 自己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个风气, 在当下中国, 可得见乎? 但同学们, 我们是大学生, 何不可以先国人心静而先静? 心不静, 何以能读书?世界大学界有一句不疑的老话: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 , 不信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多了。
二是写好字。汉字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呈, 身俱形、 义、 声,蕴藏精、 气、 神。 博大精深, 一个字就是一本书, 一册史。 近日中国汉字听写大赛, 很好, 比如, “癞蛤蟆” 三字, 七成人写不出。 听不懂成语的更多。 可惜, 此热由电视带动起来; 只有电视才能带动, 此谓当代文化的问题; 并且, 说不定就娱乐化了, 这是大众文化的缺陷; 即谓: 人们关心汉字听写, 并非汉字听写问题, 而是时髦不时髦之问题, 热门不热门之问题。 果如此, 就要划清界线了。 因为,大众文化的热门把戏层出不穷, 我们还得静下心来写好汉字才是。
写不来字有几种情况。 一是打字习惯了, 写字太少了, 拼得似是而非。 二是不懂意思, 写不出准确的字, 这跟读书有关。 比如听课, 读书多的同学, 理解得多一些, 笔记就记得对些, 读书少的人, 记的别字就多, 音同义异。 比如把海德格尔的“去蔽” 写成 “去比” , 还没有懂, 人名地名写错, 同类。 还有一种情况, 写错字。 再有一种情况, 把各种虚词写错。 比如 “的、 地、 得” , 这同时涉及到语法了。 还有一种情况, 广告文化谐音取义, 让人忘了本字。 还有一种情况, 不懂成语, 望文生义, 形容好看一律 “美仑美奂” 。 还有一种情况, 写不来繁体字。
同学们英语学得比汉语好, 何故, 要考。 比如,Monday、Tuesday……Sunday前只能加on, 为什么呢, 考出来的, 最先可能都加过at或者是in。这个印象会保留终身。 为什么记不住汉语 “的” 、“地” 、 “得” 的用法? 因为不考。
现在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比如规定中学不教“的、 地、 得” , 不考 “的、 地、 得” 。 故此, 同学们要写好汉字, 得多靠自己。 多读典范, 摹仿典范。 不学时文, 不以时文为荣, 而以经典为范。 日积月累,就会爱上汉字了。 到台湾去, 总觉得台湾人不嫌笔画多, 不嫌写字烦, 笔笔工整, 字字端庄, 让你感觉到不是满街繁体的汉字迷人, 而是繁体汉字弥漫出来的没有中断过的汉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 我们从大学时就认真去做, 笔笔认真, 字字工整, 就会养成终身的好习惯, 就会让周围人的戾气少些, 文气多些。
第三, 写好文章。文章由什么构成? 字、 词、 句、 段、 篇。 写对字,用对词, 写通句子, 分好段落, 构造篇什。 这些还是问题吗, 就是。
前面说了字, 这里说用词, 包括词组。
我们经常说, “达到目标” , 但也有人偏偏要说 “完成目标” , 这叫动宾配搭不对。 这种错误, 到处都是。 “践行三个代表” , 这是报刊上经常说的。这句话语病何在? 可以说 “践行三个代表的理论(或思想) ” , 但说 “践行三个代表” , 就不通了。 “践行” 这个动词只能跟 “思想” 、 “理论” 这种抽象虚指的名词才能配搭为正确的动宾结构, 跟 “代表”这种具象实指的名词就不能构成正确的动宾结构。 当然, 如果把 “三个代表” 用引号引上, 说是省略了中心词 “思想” , 也勉强说得通, 但并不规范。公开出版物也好, 我们平时说话也好, 这种错误要少犯一些为好。
用词的问题还很多, 就不啰嗦了。把句子写通顺, 现在成了一个难题。 在下愀然: 小学六年、 中学六年、 大学四年、 硕士三年, 具十九年汉语写作史, 何以句子不通?
我经常看到的错误, 是介词结构作主语。 比如, “通过学前教学的学习, 使我们都知道了大学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 此话何谬, 同学明白? 句子不通顺, 不仅同学有, 公开传媒、 出版物、 众多讲话, 也经常有。 还有一种错误, 是想当然地写长句, 主体不断转移, 最后失去了主体。 像 “这种因为怨恨作为一种心理,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社会因素影响的不同, 怨恨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导致其在外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 类似的句子在论文初稿中比比皆是, 读到这里, 头皮麻否?
到了大学, 要会写一篇好文章: 要有文采, 要有思想;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 。 或雄辩于层间, 或溢情于篇章。 起码, 要写好自己的真实心得, 而不是拷贝网上的陈言, 同时精进学业。 最后要能在毕业时, 写出一篇好论文。 在我看来, 就算没有枉来狮子山了。
愿同学们不断进步。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